蕭紅(1911—1942)原名張乃瑩,筆名蕭紅,悄吟,出生於黑龍江省呼蘭縣。著名女作家,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很具影響力。
蕭紅讀中學時,接觸到「五四」以來的進步思想和中外文學,尤其受到著名作家魯迅、茅盾和美國作家辛克萊作品的影響。
在蕭紅上小學期間,由父親包辦把她許配了人家,她因反抗包辦婚姻,1930年離家出走。1932年,她與青年作家蕭軍相識並相愛,在蕭軍的影響下,她開始為報刊寫稿。1933年4月,蕭紅以「悄吟」為筆名,發表了第一篇小說《棄兒》。這篇小說發表以後,蕭紅便以「悄吟」作筆名陸續發表了《看風箏》《腿上的繃帶》《太太與西瓜》《小黑狗》《中秋節》等小說和散文,從此踏上了文學創作征程。
1934年,她與蕭軍一造成達上海,與魯迅交往十分密切。同年,蕭紅完成長篇小說《生死場》,第二年在魯迅幫助下作為「奴隸叢書」之一出版,蕭紅由此取得了在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魯迅為之作序,並給予熱情鼓勵。
1936年,蕭紅隻身東渡日本養病,這時期她出版了散文集《商市街》《橋》,短篇小說集《牛車上》等。抗日戰爭爆發後,蕭紅回國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後應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樸之邀到山西臨汾,在民族革命大學任教。她隨同西北戰地服務團輾轉各地,寫有短篇小說集《曠野的呼喚》,散文集《回憶魯迅先生》和《蕭紅散文》。
1940年,蕭紅去香港,1942年,因病在香港病逝。她在港期間,創作了回憶性長篇小說《呼蘭河傳》,以及一系列回憶故鄉的中短篇小說。《呼蘭河傳》被香港「亞洲文壇」評為20世紀中文小說百強第九位。
蕭紅的代表作《生死場》和《呼蘭河傳》,以及許多作品,都取材於家鄉,以其敏銳纖細的藝術感受力,樸實細膩的筆調,寫出了當時東北鄉村小鎮的閉塞與荒涼,塑造的人物鮮活可愛,風格明麗淒婉,瀰漫著憂鬱和感傷氣息,是詩化小說的精品。
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上,從《生死場》到《呼蘭河傳》孕育並造就了一種蕭紅式的獨特小說文體。這種小說文體的發展道路就是「中國現代小說的散文化」。其意義在於「從一個方面實現了文學史的銜接、承續,在審美意識上溝通了現代文學與傳統文學」,對後來文學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