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時英小說精品 (電子書) | 拾書所

穆時英小說精品 (電子書)

$ 249 元 原價 249

穆時英(1912—1940)筆名有伐揚、匿名子等,原籍浙江慈溪莊橋鎮,中國現代小說家,新感覺派代表人物之一。

穆時英在上中學時就表現出文學天賦。1929年,他開始小說創作,1930年2月發表他第一篇小說《咱們的世界》。當時編輯施?存曾用「使我非常驚異」來描述這篇小說,因而大力推舉,不僅置於篇首,而且還向讀者特別推薦。從此穆時英在文壇嶄露頭角。

1930年10月,穆時英的中篇小說《被當作消遣品的男子》出版後引起轟動。這篇以他本人大學時的一段戀愛經歷為原型的小說富有意識流風格,與他過去發表的底層題材小說風格很不一樣。

1932年1月,穆時英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南北極》出版,其?容反映了上流社會和下層社會的兩極對立。一年以後,此書改訂增補本重新推出,引起很大反響。當時的文學評論家們對穆時英描寫階級對立視角的獨特、形式的新穎和藝術手腕的巧妙,紛紛給予肯定,並把穆時英視作當年中國文壇的重要收穫。

1933年,穆時英出版了第二本小說集《公墓》,轉而描寫光怪陸離的都市生活,其描寫的對象,也都是在充滿誘惑的都市背景下,迷戀於聲色之間的都市客。在技巧上,他著意學習和運用日本新感覺派橫光利一等人的現代派手法,還嘗試去寫作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小說,其?容和風格都迥然有別於《南北極》。此後,穆時英出版了小說集《白金的女體塑像》《聖處女的感情》《夜總會裡的五個人》《上海的狐步舞》等代表性作品。

在這些小說中,穆時英聚焦上海的夜總會、咖啡館、酒吧、電影院、跑馬廳等娛樂場所,追蹤狐步舞、爵士樂、模特兒、霓虹燈的節奏和色彩,捕捉都市人敏感、纖細、複雜的心理感覺。他以圓熟的蒙太奇、意識流、象徵主義、印象主義等表現手法,反映20世紀30年代大上海廣闊的社會生活場景,開掘都市生活的現代性和都市人靈魂的喧嘩和騷動,特別是把沉溺於都市享樂的摩登男女的情慾世界描繪得有聲有色,刻畫得栩栩如生。同時,在這些小說中,也流露出明顯的頹廢感傷氣息。

此時穆時英小說非常流行,他本人也因為年少而多產又風格獨特,被當時的人們稱為「鬼才」作家。自此,他與劉?鷗、施?存等人共同形成了中國文壇上的新感覺派,他也被後人譽為「新感覺派聖手」、現代派的健將等。

穆時英後期涉獵電影工業。1935年,他加入了劉?鷗、黃嘉謨與左翼電影界展開的「軟性電影」與「硬性電影」之爭。1935年8月,他發表文章針對左翼電影系統地闡明了自己觀點及理論。後來又發表了許多文章闡述有關電影藝術問題。

穆時英透過小說和理論表述,在電影藝術和小說藝術之間建立了一種溝通橋樑。他曾自編自導了一部描寫東北抗日遊擊隊英勇事跡的《十五義士》,雖然電影沒有完成,但引起了不小轟動。

穆時英在現代文學史上被譽為「中國新感覺派聖手」,將新感覺派小說推向了成熟。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