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研究戰後台灣現代主義世代的小說,以「戰爭」、「存在」、「世代精神」為切入點。戰爭背景與意象、存在主義思潮、世代精神三者在冷戰時期台灣的空間,既是並列關係,也是層遞關係。現代主義世代作家,他們從拋不掉的歷史與世界的「戰爭」框架,促使其對西方存在主義產生媒合與接受,使戰爭意象與存在主義在現代主義世代作家當中成為一種交織混雜的元素,最後表現在他們文本時,成為這一代作家特有的世代精神面貌。
在學術研究史上,本書延續七○年代以來鄉土文學論戰對台灣現代主義作品的第一讀,與解嚴前後為現代主義平反並經典化的第二讀,自我定位為現代主義經典的第三讀,期能從現代主義的研究中,細部分殊出一條存在主義文學的研究脈絡,並考察其與台灣「戰爭背景」之間的在地生成關係。
本書前後分七個章節,從歷史、記憶、思潮到作品,多面向考察台灣存在主義文學作品的媒合歷史成因及在地化面貌,並特別串聯世代作家在「戰爭」與「存在」之間的關係性思考。王文興《背海的人》、郭松棻《驚婚》、黃春明《看海的日子》、王禎和《嫁粧一牛車》、施叔青《倒放的天梯》與李昂《花季》……本書以現代主義世代的重要作品所表現的「境遇書寫」作品,去觀照存在主義如何受到現代主義世代作家的接受與轉化,並考究世代作家小說文本的在地化與經典化現象,以呈現世代作家整體的精神史樣貌。
本書特色
本書為榮獲臺灣文學館「臺灣文學學位論文出版徵選」補助之優秀論文
在學術研究史上,本書延續七○年代以來鄉土文學論戰對台灣現代主義作品的第一讀,與解嚴前後為現代主義平反並經典化的第二讀,自我定位為現代主義經典的第三讀,期能從現代主義的研究中,細部分殊出一條存在主義文學的研究脈絡,並考察其與台灣「戰爭背景」之間的在地生成關係。
本書前後分七個章節,從歷史、記憶、思潮到作品,多面向考察台灣存在主義文學作品的媒合歷史成因及在地化面貌,並特別串聯世代作家在「戰爭」與「存在」之間的關係性思考。王文興《背海的人》、郭松棻《驚婚》、黃春明《看海的日子》、王禎和《嫁粧一牛車》、施叔青《倒放的天梯》與李昂《花季》……本書以現代主義世代的重要作品所表現的「境遇書寫」作品,去觀照存在主義如何受到現代主義世代作家的接受與轉化,並考究世代作家小說文本的在地化與經典化現象,以呈現世代作家整體的精神史樣貌。
本書特色
本書為榮獲臺灣文學館「臺灣文學學位論文出版徵選」補助之優秀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