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機器》始終以第一人稱進行敘事,因此讀者始終以接近受述者的地位存在,兩者之間的心理距離始終得到弱化。值得注意的是,這其中也存在一個級次問題,即讀者先聽到敘述者「我」的敘述聲音,接著聽到時間旅行家的敘述聲音,最後又聽到「我」的敘述聲音。這個級次的轉換是借助無名敘述者「我」來實現的。「我」的第一人稱敘述明顯意味著時間旅行家的神奇經歷他是親耳所聞,也就是說,他當時是「在場」的,而這位「牽涉其中的敘述者」的在場,使得讀者得以跟隨他的敘述如同身臨時間旅行家家中。從這個意義上講,無名敘述者「我」構成讀者和時間旅行家發生關係的橋梁,正是借助這位不知名的「我」,時間旅行家的敘述聲音有了言說向度,讀者參與意識或曰「在場」意識得到進一步強化,對時間旅行家的講述也就更有可能感同身受。同時,兩位敘述者敘述過程中明顯的自我意識又使作為聽者的讀者保持自由超然的審美心態和閱讀情緒。「我」在追敘過程中對自我身份始終未透露,然而這些個人基本訊息(如姓名,年齡和職業等)的模糊並未削弱其敘述的可信度,這些訊息的不明反而造成了敘事上的「闡釋空缺」,在激發讀者閱讀興趣的同時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臆想空間。 赫爾伯特·喬治·威爾斯(Herbert George Wells,1866-1946),英國著名小說家、新聞記者、社會學家、歷史學家,尤其以科幻小說創作聞名於世。最主要作品除了《時間機器》以外,還有《莫洛博士島》及《隱身人》等。 他在科幻小說界的地位很高,素有「科幻小說之父」「科幻界的莎士比亞」之稱。他本人則戲稱自己為「幻想世界的大將軍」。威爾斯的作品是現代科幻小說的源頭。而《時間機器》則是威爾斯的首部作品,也是成名作。威爾斯的科幻小說對後來的同類作品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甚至有的評論家將《時間機器》出版的1895年認定為「科幻小說的誕生元年」。小說主要描述了一位科學家研製出了一台可以在時間中自由移動的時間機器,並利用它前往未來世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