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的文化有著上萬年的農耕歷史,上山遺址就是明證。當時有成熟的種植農業,以水稻等生產為主,定居生活已經是常態。這種生活方式後來不僅是人類生存的主要方式,也是所有相關而豐富文化的淵藪。
這種富有「詩意」的傳統農耕生活方式,在改革開放後的歷史進程中受到巨大的衝擊。在工業化的過程中,現代化和西方的生活方式幾乎不可逆轉地改變了傳統生產和生活方式,影響到了從穿衣到飲食,從居住到出行,從婚喪喜慶到節日文化,從語言到思維,從人際關係到溝通方式,從行為方式到價值觀等方面。而浙江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是領跑者,因此,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最大。人們在最先感受到這種衝擊的同時,也試圖保護和保存具有自己傳統印記和鮮明特色的民族或地方文化。
從本質上說,農耕文明是我們現代社會發展成熟的根,是河流的源頭。在歷史時期形成的傳統文化,就像不同的支流一樣,不斷流淌。朱志強與唐桓臻合作完成的《過去的鄉居生活》是歷史文化河流中不斷流淌的細流中的一支,它展示的是一個地域、一個農耕地區民眾的傳統生產和生活方式,在現代化過程中遠去,其精神又在現代化和現代生活中延續——它是背過身去的歷史,是轉過身來的現代或當下生活的本源。
全書分為六大篇:農事篇、行業篇、飲食篇、生活篇、娛樂篇、店鋪篇。在農業篇中,帶領讀者接觸耕作、割稻、放牛、養雞豬、採蓮、種菜、養蠶等農事;在行業篇中,作者詳細介紹了木雕、油漆、裁縫、磚瓦、造紙、打鐵、磨刀、陶器、製傘、算命等等的技術;在飲食篇中,讀者將跟著作者的文字享用美味的餛飩、豆腐湯、年糕、油條、爆米花、烤餅……;在生活篇中,從迎親、打獵、捕魚、過年守歲,到砍柴、賣米、織布、晒醬、祈雨等,讀者將進一步認識悠揚的中華文化:在娛樂篇中,作者介紹了吹糖人、打陀螺、彈弓、踢毽子、雜技、龍舟、舞獅、踩高蹺等,古代人的生活是如此豐富有趣;最後是店鋪篇,有茶館店、中藥店、布店,甚至是文具店、飯店、棺材店等,還原了當時人們生活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