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教神仙中,八仙是影響最大、傳播最廣的,而《八仙的傳說:藍采和的故事》講述的是藍采和如何成仙的故事。藍采和成仙之後,總是一副流浪藝人模樣,身穿破衣衫,腳踩爛草鞋,手持竹拍板,唱曲放歌講故事,自己快活,也讓大家快活。他原生在大戶人家,從小愛讀書,尤其愛讀神仙故事,一讀起來就忘了吃飯睡覺,久久地沉浸在故事之中。這些神仙故事,幫助他成了仙。
八仙的文獻記憶包含書面記載和繪畫藝術,這些記憶呈現於可見的物質載體之上,使我們得以窺見八仙文化傳承的歷史線索和面貌。從書面記載看,八仙最早可溯至東漢,有列仙之意;及至六朝、隋唐時代,八仙雖各有所指,然亦非今日之八仙;宋元時代,在繪畫和戲劇中,八仙逐漸開始會合、定型,八仙慶壽戲尤其受富貴人家歡迎;至明代吳元泰《八仙出處東遊記傳》,今日我們所熟知的鐵拐李、漢鐘離、張果老、藍采和、何仙姑、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才正式確定下來。從繪畫藝術看,八仙圖或源於宋代張素卿之《十二真君圖》,而八仙過海圖亦與佛教之「渡水羅漢像」或「渡海天王像」有關係。中國道教的發展廣泛吸收釋、儒,六朝時期佛教繁盛,到唐代佛道相爭、各有千秋,及至宋道教取得絕對優勢;在這一過程中,宗教造型藝術、繪畫藝術取得大發展,道教繪畫藝術也是在與佛教互動中廣泛吸收其精華,而八仙繪畫藝術便是典型的一例。
民間口頭記憶和口頭講述本是人類最古老的文明傳承方式,然而這些寶貴精神傳統在當今社會變得日益萎縮,可即便很多年輕的家長或許已經喪失了講述故事傳說的能力,仍可以安靜跟孩子讀一讀八仙傳說,與孩子一起欣賞這精美、傳統的八仙繪畫。陪伴、閱讀、講述、聆聽本是最美的記憶,這些記憶與八仙傳說故事所描繪的懲惡揚善、扶弱濟困、富於幻想的精彩內容記憶一樣,會成為與孩子們共同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