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德的靈魂啟蒙經典三部曲(遣悲懷+如果麥子不死+新糧‧地糧) (電子書) | 拾書所

紀德的靈魂啟蒙經典三部曲(遣悲懷+如果麥子不死+新糧‧地糧) (電子書)

$ 680 元 原價 1,140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紀德 給後世的靈魂啟蒙經典三部曲
因為誠實,他成了時代的異端,
他的寫作,是為了遙遠未來裡的讀者。

啟發卡繆、沙特、德希達等名家
帕慕克至今仍在小說中談他
跨越百年的精神典範,一位撼動全歐洲的大師

──當代的異端?後世的先驅者──
◎194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法文直譯全新譯本.完整譯注.阮若缺、阮慶岳、徐麗松重量導讀
◎在散文、日記、筆記中,與神對話,談天賦人權,違抗以宗教為唯一準則的當世價值
◎法國哲學家沙特說:「紀德是個無可取代之人,因為他選擇的是『成為』真理。」

──紀德寫下靈魂深處最透徹覺悟的三部作品──
《如果麥子不死》|對善與美的戀慕 對自我最毫無保留的檢視
《遣悲懷》|深情悼亡的經典之作 收錄談詩論藝之紀德日記選
《地糧‧新糧》|掙脫禁錮的驚世名品 紀德呼喊解放代表作

──經典摘錄──
#談愛
我不知道哪件事比較可怕:是不再被愛,還是看到我們愛著的、而且他也愛著你的那人不再相信你的愛?

#談幸福
生活終究重新披上幸福的虛假外衣。

#談寫作
我寫作不是為了下一個世代的人,而是為了再下一個世代。

#談神
假如我必須提出一個信條,我會說:上帝不是在我們身後的過去,而是在前方的未來。若想尋找祂,我們該看的地方不是生命演化之初,而是它的結束。上帝位於終端,不在初始。

#談靈魂
我們的行為依附著我們,就像磷光依附著磷。固然這些行為在耗損我們,但它們也化成我們的光采。假如我們的靈魂有點什麼價值,那是因為它比其他某些人的靈魂燃燒得更熾烈。

#談智慧
但願你的視覺時時更新。智者,就是對一切感到驚奇的人。

#談孤獨
我再也無法理解「孤獨」一詞的意義;在內心獨自存有,形同不再身為任何一人;而萬物早已與我同在。——再者,我始終心繫四海,無處不是家,而且欲望還要不斷將我驅向別的境地。最美好的回憶,於我不過像是幸福的殘痕。最微小的水滴——那怕只是一粒淚珠——只要它濡濕了我的手,在我眼中它就成了彌足珍貴的真實。


──《遣悲懷》內容簡介──
二十世紀法國首席文學大師最具代表性的裸裎自剖
問世九十年仍永垂不朽的爭議禁書
法國學術榮譽騎士‧政治大學歐洲語文學系教授阮若缺導讀
書寫只能呈現部分真實,真正的真實永遠更複雜,
因此他竭力書寫自己,完整揭露一位知識分子的心智成長歷程。

「人們希望孩童的心靈僅是透明而純淨,
我從小卻只在自己身上看見醜陋與邪惡。」

紀德很早就意識到自己身上的矛盾,一切從童年開始娓娓道來──嚴肅的母親、溫和而早逝的父親、永遠蒼老的祖母、溫柔哀傷的表姊。以及因為「壞習慣」而被趕出學校、受同學霸凌等不愉快的求學經驗。更有與同性友人密切的友誼、偕王爾德同遊異地並認識自己性向、早年的寫作經驗,以及為了心靈救贖而締結的婚姻……
步入中年之後,早已享譽文壇的紀德決心在本書中更進一步自我揭露。他回溯最久遠的童稚意識,捕捉所有寶貴的靈光乍現,完整展現一位知識份子的心智歷程。他更大膽坦白,自己生長於嚴謹家庭,卻不斷感受到欲望的召喚、不斷聽見內心對體制的質疑。他想追索真正的自由,卻又因迷失而恐慌。最終他發現,唯有來回於黑暗與聖潔兩造之間,才能繼續做他自己……

《如果麥子不死》書名典出《約翰福音》,紀德試圖表達:如果麥子不死,它就只是一粒麥子,唯有通過磨難的淬鍊,遍嘗不幸的考驗,才能在塵土中復生,重新化為無數的麥粒。本書先是陸續分卷匿名發表,正式集結出版後,因內容涉禁忌題材而屢遭刪減。紀德在書中竭力剖白,卻又自述「真實」之遙不可及,正是這份強韌的誠實,使得本書流芳百世。


──《如果麥子不死》內容簡介──
他的意圖不是身處於當下,而是讓愛與真理溢出時間之外。
他的寫作不是為了同代人,而是為了下一個世代。
他明白今天的小眾,必將成為明日的輿論──
作家阮慶岳導讀
收錄紀德日記選 永恆的自我論戰──談藝術、詩、真理、政治、性別、宗教
法文直譯本首度在台問世

書寫妳的我、追悼妳的我、傷害妳的我、珍愛妳的我,
無論是哪一個我,
唯有和妳有關的那個我,才是我最精華的部分。
瑪德蓮,妳離去之後,我該怎麼相信永恆?

結縭四十載,紀德深愛的妻子瑪德蓮撒手人寰。瑪德蓮是他自小最珍惜的靈魂友伴,也是在他作品中占據最多篇幅的繆思女神。在她出現之前,他的世界只有一片混沌與黑暗。然而婚姻生活卻長年積累著懷疑、背叛,與日漸增長的沉默。他堅稱深愛妻子,那份愛高度貞潔,因不含肉欲成分而完整神聖;瑪德蓮則為了丈夫在外尋歡、陶醉於同性情欲而深感痛苦,日漸憔悴,心門緊閉。
在《如果麥子不死》的末尾,紀德彷彿將從婚姻中找到救贖,然而紀德逝後才出版的《遣悲懷》中,卻坦率揭露滿腔理想也無法治癒的傷痛。紀德在其中書寫的是無能傳達的愛、自我放逐式的裸裎懺悔,是最深的愛也是最令人懊喪的背叛,更是面對著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位真理代言者,以獻祭之姿全心傾吐。
本書另收錄紀德親選的〈瑪德蓮日記〉,以及〈紀德日記選〉,時間從一八八九年橫跨至《如果麥子不死》出版後的一九二三年,作為「人生二部曲」之銜接。紀德對自身日記自道:「但願有朝一日,某個跟現在的我年齡相仿、價值觀雷同的年輕人在翻閱拙著時會感到悸動,感覺自己受到重塑。除此之外,我沒有其他野心。」他在日記中進行最嚴格的靈魂演練,深談時代的盲目、一次大戰前後的政治思潮、創作者的自省與窠臼、愛與情欲的忠實描摹、宗教與真理的交鋒辯證。彷彿操作著一場永不停歇的自我解剖,試圖還原愛與真理的原貌。


──《地糧.新糧》內容簡介──
我思,故我在,我寫,故我重生──
寫作如一面直照心靈的明鏡,
一代大師紀德在這面鏡子裡試著辨識自己真正的面容,
於是得以從渾沌的舊世界裡睜開眼,像個新生嬰兒。

紀德婚後首度遊歷北非和義大利,大受震撼,深感在此之前所知道的一切都只是靈魂的束縛,於是狂熱地揮筆寫下《地糧》,試圖掙脫心智牢獄,破除當時矯枉過正、無法與現實接軌的文風。他的思索坦率奔放,背離天主、違抗傳統,勇敢談愛、孤獨、欲望,在天主教教義為主流價值的當時,謳歌「當世」,而非死後的「永生」。《地糧》問世後,嚴重觸犯當代的審美價值,發表十年內竟只銷售區區五百本。二十八歲的他,也深深明白這是一部後世才能閱讀之作。

多年以後,六十六歲的老作家歷經愛欲折磨、生死離別,再次踏入當年深受震撼的這方思想領域,不禁寫下試著回應少作的《新糧》。文中屢屢呼籲「應只在乎自己」、「不要崇拜偶像」,堪稱為其一生最具代表性的兩部作品。紀德一生的自我對話大膽動搖了歐洲知識分子的性別意識、宗教權威、道德傳統等框架,使他即便在獲頒諾貝爾文學獎之後仍受教會視為異端。他的自我超越有如尼采的超人理型,啟發了沙特、卡繆、德希達等當代歐洲大師,如今,仍持續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走向自我覺醒的道路。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