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與舊的問題上,人們習慣以過去的和現在的,當地的和外來的,常見的和新鮮的作比較,因此,對於過去的、當地的和常見的東西不以為然,成為被淘汰的對象。卻不知,正是這些司空見慣的東西,體現著民族的造物精神和審美意蘊,成為歷史的文化結晶。
對於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事物,司空見慣者往往熟視無睹,意識不到它的潛移默化的作用。
民間工藝品的美好之處,在於它曾經陪伴過許多人的童年歲月,溫潤那個童貞而純粹的時候,讓未知的孩童能碰觸民族文化的脈搏。隨著時間流逝,時代進步與知識普及,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只有哲學和政治才能影響人,甚至決定人的一生,乃至命運。他們不知道,千百年來,正是這些司空見慣的東西構成了物質的和經濟的基礎,並決定著哲學和政治。工業社會創造現代化的生活,享受到高科技所帶來的各種方便與實惠,但也失去農耕時代造就的田園詩般的生活;且不說小橋流水,連天也是藍的,水也是清的。
不妨想一想,在「除舊布新」時,能否將「舊」的好東西保留下來呢?能否讓「新」的東西和舊的好東西融在一起呢?
基於這樣的立場,作者提筆寫下這份念想。並非懷舊,也不是渴求時光倒流,他與身邊的同道中人竭盡自己所能地搶救、保存、整理、研究,為民間工藝做出了很大貢獻。雖然還沒有找到新的生活之路,至少是在「細水長流」和「留住火種」方面做出了成效。文字能夠保留過去,可過去也需要現在延續,期待讀者能夠透過本書,理解傳統之美,進而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