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多苦難啊,我們都無可奈何。」
大師柯姆.托賓一鳴驚人成名作 破碎的家庭因獨子的絶症在絶望中重生
安靜而哀傷的生命輓歌,
如海水閃爍的家庭詩篇
「這本小說探索了人們生存在清晰世界中的模糊感受。」
──重量級評論家 泰瑞.伊格頓(Terry Eagleton)
1999年英國布克獎決選
2001年IMPAC國際都柏林文學獎決選
※台大外文系教授曾麗玲_專文導讀
「與其說《黑水燈塔船》是一部典型的LGBTQ小說,倒不如說它也是一部重省(愛爾蘭)『母親』角色的小說。在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中,母親經常被視為受苦的、被殖民的愛爾蘭的象徵,這本小說由性取向酷異的男同志族群取代,不啻是托賓頗具當代性的願景。托賓全書以近似海明威風格的散文體,即去蕪存菁、不濫情聳動、但鏗鏘有力的文采,勾勒出他心目中擁有跨性別與跨世代的新愛爾蘭,洞穿秘密與創傷之後的療癒,才是『家』之所在。」──台大外文系教授,曾麗玲,摘錄自推薦序《黑水燈塔船──跨性別與跨世代的創傷療癒》
一九九○年代初期的愛爾蘭,罹患愛滋病的男子狄克倫將不久於人世。他終於打破沈默、決定將病情告訴自己的姊姊海倫,並表示希望從都柏林回到外婆在家鄉黑水鎮的房子靜養。二十年來,海倫與她的母親莉莉、外婆朵拉,家族中的三個女人早因為種種心結避不見面,如今狄克倫返鄉養病,才重新聚首。狄克倫的兩個同志好友保羅和賴利,也一起來到濱海的房子裡,加入這群女人之中,共同照料病痛中的狄克倫。這一段回家的時光,窗外的海水依然堅硬孤獨,但當他們不再沈默,才逐漸化解了彼此間的冷漠和恩怨。
本書是托賓第四部長篇小說,贏來廣泛的國際聲譽。他卓越而靈巧的文風已確立,閱讀它就像一覽無遺愛爾蘭的家庭生活。背景設定在同性戀除罪的九○年代初期,作者勇敢碰觸愛滋病議題,從個人、家庭到政治面去勾勒他心目中的當代愛爾蘭社會,也因此《黑水燈塔船》在托賓歷年作品中有著最強烈卻最自在的感受。這是一部情感豐沛的小說,在安靜而哀傷的輓歌式故事中,傳達出「家」的複雜關係與愛的本質。縱使韶光易逝,人生無常,家就是家。
國內外暢銷記錄
《紐約時報》《泰晤士報》暢銷榜
名人推薦
「這本小說探索了人們生存在清晰世界中的模糊感受。」──重量級評論家 泰瑞.伊格頓(Terry Eagleton)
「與其說《黑水燈塔船》是一部典型的LGBTQ小說,倒不如說它也是一部重省(愛爾蘭)『母親』角色的小說。在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中,母親經常被視為受苦的、被殖民的愛爾蘭的象徵,這本小說由性取向酷異的男同志族群取代,不啻是托賓頗具當代性的願景。托賓全書以近似海明威風格的散文體,即去蕪存菁、不濫情聳動、但鏗鏘有力的文采,勾勒出他心目中擁有跨性別與跨世代的新愛爾蘭,洞穿秘密與創傷之後的療癒,才是『家』之所在。」──台大外文系教授,曾麗玲,摘錄自推薦序《黑水燈塔船──跨性別與跨世代的創傷療癒》
「令人震驚的寫作,抒情的情感,簡約的結構﹍托賓雕琢出一部不可錯過的傑作。」──《周日先鋒報》(Sunday Herald)
「托賓以他情感豐沛的編排,顯現自己是個不可多得的作家。海倫與她母親跟外婆都已經形同陌路,托賓─以美麗的方式幫助她們達成和解。」──《周日電報》(Sunday Telegraph)
「他的文筆簡約而力量強大,而且他對家庭關係刻畫入微,因此閱讀他的故事有時候會讓人感到難以想像的痛苦。但這真是一部美麗的小說。」──《貝爾伐斯特新聞報》(Belfast News)
「我們將在二十年內持續閱讀黑水燈塔並生活其中。」──《周日獨立報》(Independent on Sunday)
「《黑水燈塔船》絕非狹隘的作品。托賓在意的並非簡單的對立,也不企圖追求這類主題敘事普遍會有的、顯而易見的解套,他敏感而睿智地利用這個令人尷尬的情境,以大師的筆觸描繪出當代愛爾蘭在個人的、家庭的,跟政治上的演變。《黑水燈塔船》同時是一部成熟的,哲學的作品,在對話、內省與客觀的敘事之間巧妙地轉換游移,令人連想到維吉妮亞.吳爾芙的《航向燈塔》,而本書的書名肯定也企圖向之致敬。托賓看似模稜兩可的哲學與對他筆下角色的感受專橫權威的刺探,更讓人想起早期的艾瑞斯.梅鐸,兩人有著一樣的尖酸而幽默。這部小說肯定的東西也許很少,除了海倫一生都將愛與失落適得其所地連結在一起之外。但是它詩意的憂鬱卻是誠實又老練的,也確認了托賓的文壇地位。這部作品值得你的注意,更值得你的喝采。」──理查.康寧(Richard Canning),《獨立報》(Independent)
「以托賓的優異與犀利,他絕非那種平凡說教的作家,只懂得將一切複雜事物包裹成一個溫馨的訊息。反而書中每個角色所作的妥協都是困難的、片段的,遍佈舊傷口。這是一部狡猾的小說;它以簡單的開頭引誘你,逐漸擴展到形成一個複雜的故事,跟托賓處理過的任何故事同樣複雜。人物的描寫是不完整的,解答也是如此;托賓有種技巧,總是站在後頭,讓讀者陷入先入為主的評斷,然後他再將之推翻。但也就是這種不加評斷與沈默的技巧將這部小說提升到超乎平凡的境界。」──貝拉.巴瑟斯特(Bella Bathurst),《格拉斯哥前鋒報》(Herald, Glasgow)
「閱讀這部入圍布克獎的小說的樂趣之一,是觀察柯姆.托賓如何發揮他的寫作技巧與才華。他揭露了愛爾蘭的家庭生活,那是由罪惡感跟糾結的愛編織起來,交雜著義務與沈默的網,透過卓越的文筆來呈現。書中狄克倫的病形塑出戲劇張力,並迫使情節前進,灼熱的傷口交錯著辛辣的黑色喜劇,但心理上的核心地帶卻是女性之間的憎恨與敵意。托賓刻劃出鄉村生活的緊密,讓讀者對此有更深刻的了解,更強烈感受其中的侵犯性,街坊鄰居對左鄰右舍的窺探,帶來道德上的幽閉恐懼。他的寫作方式宛如在夢遊間徹底的警醒,特別挑出真正重要的細節來描述(描述態度與姿態,而非外表上的細節,讓每個角色栩栩如生)。他對所有人的同理心,既尖銳又溫和,一針見血地描繪出他們的缺陷,以及足以扳回一成的優點。在托賓的多部小說當中,《黑水燈塔船》擁有最強烈卻最自在的感受,毫不誇示而自由的對素材的運用。閱讀它就像是一覽無遺愛爾蘭的生活,但除去了其中的喧譁騷動與嘻笑怒罵。」──湯姆.艾達爾(Tom Adair),《蘇格蘭周日報》(Scotland on Sunday)
「托賓的《黑水燈塔船》是布克獎最後入圍名單中最完美的作品﹍設定在今日愛爾蘭的,安靜哀傷的輓歌式故事﹍他的文風簡約而靈巧,而書中充滿了各個角色對其他角色透露的,令人著迷的故事。」──保羅.李維(Paul Levy),《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