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擄後復興的開始,
猶太人觸底反彈的關鍵!
猶太人觸底反彈的關鍵!
一般而言,舊約的研究者會把整個舊約的歷史區分成三個階段:被擄前、被擄後,以及後被擄時期。
被擄前,指的當然就是從亞伯拉罕、摩西開始,直到列王紀、歷代志結束的那段歷史:以色列從一個家族,慢慢發展成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後又逐漸衰弱、乃至亡國。被擄後的歷史,便是描述以色列人怎樣流亡到巴比倫,在絕望中重尋盼望,直到波斯帝國興起,得以重回耶路撒冷重建聖殿的這段故事。至於所謂的後被擄,大約是聖殿重建之後,以色列人置身於文化大熔爐的處境中,怎樣在面對不同思想衝擊的同時,堅持自身特色與身分的時期。
而在這段高低起伏的歷史中,撒迦利亞書無疑是最為特殊的一本先知書。在他之前,整個以色列民族像是坐了溜滑梯,跌入被擄的絕望幽谷;在他之後,這群被擄的子民開始聚集,不但一個一個站出來承擔起回到家鄉重建聖殿的使命,更為以斯拉、尼希米那樣的復興,鋪好了路,開創出豐富精彩的第二聖殿時期。
因為被劃分成小先知書,撒迦利亞書的價值長久以來都被低估。近年來,因為意識到這個帶領以色列人從低谷往上升的角色,學者們開始注意起撒迦利亞書,相關的研究更是絡繹不絕。《聖經信息──撒迦利亞書》,便為我們消化了這些研究,進而整理出深刻的信息,作者韋伯不但清楚掌握住撒迦利亞對後被擄時期猶太人的各種啟發,還進一步擴展到新約作者,甚至是耶穌對撒迦利亞書的理解和引用,相信對任何一個希望重新認識這位偉大先知的讀者來說,都將是一次收穫豐碩的閱讀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