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溪邊 (電子書) | 拾書所

小溪邊 (電子書)

$ 427 元 原價 534
小溪邊,是我給自己從小長大的前丁村起的一個帶點詩意的名字。 那時的小溪邊只是一個七八十戶人家聚居的小山村。兩條南北走向的主弄堂將整個村子分成三部分。村民們習慣稱之為上坎、奓道地和下坎。上坎主要由三個道地組成;中間的有兩個道地:奓道地和前道地;下坎也只有兩個道地:裡道地和我家所在的道地。裡道地只有四戶人家,他們的生活條件似乎相對好一些,在小孩子的心目中,一直散發著某種神秘感,平時很少去玩,儘管它與我們上學的祠堂相鄰。 一個個道地都是結構完整的四合院,走進大門口,就能感覺古樸的氣息撲面而來。公用的堂前有的用光滑的石板鋪地,天井的地面多為細石子鋪成的扇形、花朵等圖案,那是小孩子們踢毽子、跳繩、玩老鷹抓小雞這些遊戲時忘情互動的好去處。 一條從村東北穿村而過到西南口的石子小路,通向鄰村,西南口方嚮往西延伸至湖酋村,那是季姓人家祖宗的所在地,我家和隔壁的大伯家都是從湖酋村遷徙過來的;東北口往東一裡多就是葉宅村,那兩村都是奓鄉村。我家所在的道地就位於村子的東北口,這條主路就從我家朝南的門口通過。在以步行為主的年代,尤其是街頭鎮逢二、七集市那天,從早到晚,我家門前人來人往,可謂處在交通要道上。 我家門前有一棵?子樹,枝繁葉茂,雍容大氣。小時候的我,天氣炎熱時,特喜歡坐在樹腳下的大石頭上吃早飯或晚飯,可以享受清爽的涼風。這棵?子樹,每年會爬滿羊角豆,豆子成熟時,媽媽會讓年長一些的哥哥背著一流篾匠爺爺編織的魚籠爬上樹去採摘。那魚籠扁扁的,肚子大脖子細,小巧而精緻,可以說是我們家的祖傳寶貝之一。採摘羊角豆就像是一場充滿刺激的表演,左右鄰居的小孩們都圍在樹腳下觀看,幫著指點哪枝樹杈上還長著扁扁的一串串的羊角豆。 那年代,農村的小孩既沒有什麼正兒八經的玩具,也沒什麼專門的遊樂場所。因而,一小塊空地,尤其是祠堂前面的大操場就成了小孩們最鍾情的玩樂場所。而所謂的“玩具”,也是自製的,不管是當場現做的還是事先準備好的——如在泥地上,用尖尖的小石頭畫出幾條線當房子,再用大一點的石頭當目標,單腳著地踢石子的“造屋”遊戲;或者是跳繩、踢毽子,常常也玩得大汗淋漓,其樂無窮。而大人們,從早到晚,忙著農活或家務,無論春夏秋冬,似乎從來就沒想過要看管小孩,都是讓小孩們自己玩自己的。全村子的人都互相熟悉,只要他們能按時回家吃飯,就不必發愁。如果吃飯時,小孩還沒回家,大人們就會扯著喉嚨大聲喊叫尋找自家的小孩。在那個小山村裡,每家每戶的生活似乎都大同小異。 村子四周就是農田。無論是稻田還是溪灘地,一年四季都種滿適時的莊稼,如水稻、小麥、大豆、玉米、番薯、土豆等。這個小山村和四周的田地,就是我父母及他們的長輩和同時代人生活一輩子的地方。只是江南的農村,正如世界上最負盛名的中國問題觀察家費正清所說的,“是無數世代折斷腰背苦力勞動的見證——這一切都是由於太多的人,過分密集在太少的土地上,從而使人們為了維護生命,耗竭土地資源以及人的智慧和耐力。” 本書中的一篇篇小文章,就以秀麗和美的天臺山為背景,記錄小溪邊人們的日常生活瑣事、勞作場景以及在改革開放這一時代浪潮衝擊下,身為社會最底層、最普通農民的種種遭遇——人生百態與生老病死。他們是整個社會的一分子,但似乎又與外面的世界毫不相干,從出生到離世,只是生活在自己熟悉的那個小圈子裡。走了,也只是在親人的心中留下一道裂縫而已。而我,只是想盡我所能為自己的父母及他們的同輩人的生活悲歡留下一點文字與圖片上的痕跡。 唯願如此……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