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主題並非「情感表達」】:
很多音樂愛好者認為,漠視情感表達只是早期的經典音樂才會有的特徵。巴哈的《十二平均律鋼琴》的四十八個前奏曲和賦格曲中,可以說並沒有體現出來任何的情感以作為其主題,這是普遍的觀點。把音樂劃分為早期和當代,這樣一個區分,毫無疑問地更加證明了早期的音樂只以其自身為目的,那時的人們也不願意對音樂進行其他的解讀。不管這樣的區分有多不科學,多武斷,它卻足以證明,音樂不需要去喚醒情感,音樂的目的也不是為了再現情感。否則,整個復調音樂的領域就被忽視了。但是如果需要把歷史上和美學上已經得到確立的藝術的一大部分都排除在外,才能讓某一理論立足的話,那麼這種理論就是錯誤的。
【音樂之主觀印象分析】:
能夠進行純粹審美觀照的,是人的想像力而不是情感,真正的美從這裡產生,又在這裡被欣賞。因此我們認為,音樂美學最主要和最根本的任務就是將被情感侵占的統治權,重新歸還到美的合法主權之下。然而在音樂生活中,各種積極的情感體驗的確有著很顯著和重要的作用,不是僅僅給它一個從屬地位就能解決好這個問題的。
【形式/內容】:
「內容(content)」、「主題(subject)」和「素材(matter)」,正是對這些概念的濫用,導致了一直以來的混亂,有時同樣的意思用了不同的術語,有時同一個術語又用來表達不同的意思。「內容」最初的真正意義是:一件事物所包含和容納的東西。一部音樂作品由所有的音符組成,這些音符作為單獨的部分,進而構成了整體,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些音符就是內容。
音樂由樂音的序列和形式構成,而這兩者也獨自地構成了音樂的主題。這又使我們想起了建築和舞蹈,它們都同樣地致力於形式美和運動美,也都缺少明確的主題。同樣,無論一件音樂作品會給人的心靈帶來什麼樣的影響,無論它怎樣被解讀,除了我們聽到的音符組合之外,並沒有其他的主題。音樂不僅是透過樂音的方式來表達,它所表達的也只有樂音。
【本書特色】:
本書是樂評家、美學家愛德華·漢斯力克的經典之作,也是音樂美學領域的鉅著,探討所謂「音樂的美」的主觀審美與形式內容間的關係,將音樂自律論推向新的高度,形成西方音樂美學領域自律論與他律論兩個流派並立的局面,推進了音樂美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