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動閾所的實踐研究:以劇場服裝設計為例 (電子書) | 拾書所

能動閾所的實踐研究:以劇場服裝設計為例 (電子書)

$ 680 元 原價 850
本書為台灣藝術學門中,第一本探討「實踐研究」(practice as research)方法應用於劇場設計創作與理論研究的專書,初步探究以劇場服裝設計作為研究方法的可能性。實踐研究方法於本書中闡述為:將創作問題意識的聚焦作為劇場服裝設計的出發點,以此開展理論研究之體現,以及設計實作之交織的跨域語境。本書名「能動閾所」即為本書探討的創作問題意識──劇場服裝設計是否可能作為臨界的通道,觸發具有共同創作意識的「構作之能動性」(dramaturgical agency)流動?隨著集體編創的劇場潮流興起,劇場服裝設計師也走出服裝工坊、進到排練場一起工作,因而劇場服裝的功能和設計方法亦須要重新思考。參與排練,也代表著劇場服裝設計更多地改以表演觀點、而不是視覺觀點來理解表演動作,催化劇場服裝設計具有下列三種可能性:探問身體動作所組織的表演性空間、身體空間,還有身體感。此三個可能性即爲本書意圖進一步討論的三個研究問題。立足於實踐研究視角,本書藉由《到燈塔去》(2020)、《Play Games》(2020)、《不男不女到彼岸》(2021)等三個劇場服裝設計作品,拆解如何透過「劇場服裝編創途徑」(Theatre Costume Devising Approach, TC DA)的六個階段,實際操作設計實作與理論研究的融合,覺察可見的表演動作之間的縫隙,讓原先不可見的空間化為服裝得以顯現出來。 名人推薦   我沒有想到怡瑱這本服裝設計之書,會從「寫生」出發。寫生乍似是直接再現對象物,但在繪畫的手、畫紙與對象物之間,實則充溢環境、物與身體之間相互串流的感性。就像作者用「能量流動」敘述寫生的「當下」。當然,在這本書裡,劇場即為對象物。   「能動閾所」做為服裝設計在劇場的一種生成意義,意味著怡瑱並不將服裝設計特別孤立出來,以突顯「作者我」的設計價值,而是回返劇場是為總體藝術的本體,服裝、表演、燈光等不同元素,皆以相互流動的形式在構作。從實踐經驗到知識萃取,我們看到的是一位設計者如何真誠、實在地面對每一部作品的劇本、導演概念,進而從中捕捉核心,再外化為服裝設計的過程,論述與實例並行,彼此驗證、對話。   譬如,她在第五章提及《Play Games》(2020),我們即可見這位設計者並非將服裝當作角色、場面調度的視覺符號而已,或許一部分奠基於她曾在拉邦舞蹈中心修習的緣故,更讓人讀得印象深刻的是她在服裝設計和表演之間的掌握和敘述。恰好這齣戲我也看過,戲裡的「服裝」承載了比預期中更為繁雜的「語言」,甚至變成「舞臺的身體」,包覆著兩人對峙的表演場景,以靜默無語的姿態,兀自喧囂。——吳思鋒(劇評人、《劇場.閱讀》副主編)   第一次與吳怡瑱教授合作時就有一種驚艷的感覺。當時她在第一次的設計會議裡就能提出非常清晰而完整的設計概念。這樣的結果往往是在導演與設計往復多次溝通之後才會產生的。   在我拜讀了吳怡瑱教授的著作《能動閾所的實踐研究:以劇場服裝設計為例》之後,終於瞭解到她的創作思維模式,並終於瞭解到她為什麼可以發展出如此完整的設計概念。她將一套研究方法化入創作的思維中,並依照這一套創作思維的模式變成了她創意發想的日常。說她以作品的實踐在驗證研究,但她也以研究方法來實踐她的創作過程。由衷地佩服!而閱讀她撰寫的這本書,也讓我收穫良多。——楊士平(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暨導演)   和本書作者吳怡瑱曾有兩次在劇場合作的美妙機緣,此後怡瑱在我心中便恆常據有一席之地,那塊角落無法被歸類,如此獨一無二。一起工作的時候,怡瑱非常安靜,然而每一次開設計會議時,她所準備的視覺資料紮實之程度,包括每一種材質或線條選擇其背後的省思,無論質與量均十分驚人,實在令人好奇怡瑱的世界是如何一針一線編織這一襲在學理與創作之間不斷來回往復的腦內無縫天衣。因此能看到這本書的誕生特別歡喜!尤其是讀取紀錄過往我們一同在劇場玩遊戲的篇章,自己那老是全憑直覺的各種想法經由她透過書寫和理論爬梳再次具現在紙上,格外驚喜,彷彿幸運地用另一種角度再次重新經歷創作發想的歷程。閱讀怡瑱的新書之後也終於明白她為何不多話,因為言語並沒有辦法全然乘載她細密的心思,她在設計上的思索非得透過文字的沉澱來達成更細緻的交流。要做到這一點實屬不易,畢竟創作的靈光究竟該如何以文字捕捉──就像那一閃而逝的流星?就這一點而言,我想除了對劇場服裝設計有興趣的讀者們一定可以在此書探尋到許多獨到的路徑,在此我更想推薦給有意瞭解「實踐研究」方法的創作者:怡瑱為我們開了一扇窗,從這扇窗往外看向無垠夜空,流星的軌跡被她描摹了下來,連光芒都得以被感知。——黃鬱晴(劇場導演、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助理教授)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