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美,青年流行在結束學業、踏入職場前夕,給自己一個「Gap Year」(間隔年),花上一年的時間到世界各地旅行,從瞭望世界的目光回頭省視自己,結束旅程以後,對於自我及外界都有更深刻的認識。
在台灣,青年從小被教育體制綑綁,不問問題、只問答案;在父母呵護的舒適圈下長大,還沒有來得及思考自己是誰?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轉眼已經站在踏入社會的臨界點,隨波逐流度日。
歐美的青年透過旅行培養國際觀,讓自己更有競爭力;台灣的青年只要勇敢跳脫框架,別被自己或他人綑綁,走向世界,也能驚喜收割世界給你的寶藏。
文史工作者謝哲青以海上漂流的方式環遊世界,最後發現原來自己一直在尋找的人生航線,就是當一個把故事說好的人;公益旅行家褚士瑩旅行過上百個國家,從中找到自己對於在非營利組織工作,有著滿腔的熱情。他說,旅行的真諦在於讓每個年輕的生命有機會丟掉教科書上的標準答案,用自己的雙眼、雙手親自觸摸這個世界,用開放的新探索世界與自己得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