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 :當恐龍統治世界 | 拾書所

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 :當恐龍統治世界

$ 284 元 原價 299
中生代:2億50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
我們必須重新看待地球的中生代(Mesozoic era)。對於中生代,我們最明顯的錯誤是誤以為它只是「恐龍的時代」,這個說法強烈表現出赤裸裸的偏袒、古生物學的偏見,以及社會大眾的恐龍熱。但其實很容易理解,恐龍確實很懂得如何在巨大動物群中獨霸一方。牠們昂首闊步、大肆咆哮了1億5000萬年,很多恐龍都巨大到誇張的地步,成為譜系發生史上的怪物秀。每個人都愛霸王龍(Tyrannosaurus rex),這動物基本上是一具愛咬人的機器、一張血盆大口的底下長了腿,全身上下的維生系統就是用來支應一口鋒利的牙齒。

你不得不同情中生代的小型夜行性動物,牠們生活在動輒數百公噸重的蜥腳類恐龍(sauropod)身旁相形見絀,而地球生命的編年史家也將這些小動物貶抑到頁面最底端、書本最末尾、注釋詞條、對話補遺,甚至只是不得不列出的文獻資料。「大恐龍主義」也表示我們對於覆蓋地球四分之三面積的水域不大關心。恐龍形形色色、推陳出新,有些恐龍甚至可以飛上天(我們稱之為鳥類),但真正的恐龍不會游泳,這恐怕與你聽說的情況大相逕庭。

我們不自覺犯了更細微的錯誤,就是把中生代變成像博物館的情境模型,讓它凍結不變,像是卡通《歷險小恐龍》。我們沒想到所有事物都不斷改變,還誤以為所有恐龍每天只是到處閒晃,等待自己將要滅絕的那一天。

像這樣的情境模型,其實不只是業餘人士會犯的錯,連博物館的策展人也一直這樣,把數百萬年的時光精簡成單一的場景。例如美國耶魯大學的皮巴帝博物館(Peabody Museum)有一幅33.5公尺長的全景壁畫,是由魯道夫.札林格(Rudolph Zallinger)於1940年代中期所畫,這幅〈爬行動物時代〉從畫面右邊的泥盆紀(約起始於3億6200萬年前)畫到左邊的白堊紀(約終結於6500萬年前)。看著這幅壁畫,我們也許會在內心感受到時間的流逝,但更像是把所有東西全部打碎、融合在一起。

有很多年的時間,史密森尼學會的美國國立自然史博物館的恐龍廳也展示這樣的情境模型。館方於2014年春天關閉恐龍廳,進行五年更新計畫;在那之前,史密森尼學會的資深科學家漢斯-狄特.蘇斯(Hans-Dieter Sues)帶領我進行了一趟導覽。蘇斯看著那些展示,不時發出不同意的哼聲。有個情境模型展示白堊紀場景,他指出好幾項不準確的地方。從一開始就出現了基本上不太可能會發生的情境,例如很多恐龍聚集在一個地方,活像恐龍在免費參觀日擠進主題公園一樣。而且有一隻亞伯達龍與暴龍(Tyrannosaurus)打架爭搶鴨嘴龍的遺體,蘇斯說這兩種大型食肉恐龍的生存時間幾乎不曾重疊,早在頭很大、手臂短小的霸王龍不請自來闖進派對之前,亞伯達龍就已滅絕了。蘇斯說:「我們對古代生物所做的很多展示,都是把時間做了平均的結果。」
我們經常犯的另一個錯誤,則是自以為對久遠的過去了解很多,其實差得遠。把中生代的未知事物印成表格,足以塞滿整間博物館直到天花板。根據美國丹佛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史考特.桑普森(Scott Sampson)所說:「關於中生代的最大謎團,乃是我們對於中生代呈現的模樣一無所知。今天地球上的很多生物群系,包括苔原、草原、雨林,在中生代完全不存在。我們無法很有信心地指出任一個中生代的生物群系,因此對恐龍世界只停留於最粗淺的了解。」

三疊紀 : 2億5200萬年到2億100萬年前
三疊紀經常號稱「恐龍的黎明」。全世界最巨大的爬行動物就是在這時初次現身,並開始擴展到整個地球,為接下來歷時1億8000萬年的地球演化大戲奠定基礎。然而,光有這些著名的生物還無法述說完整的故事。在這段海洋溫度很高、森林濃密悶熱的期間,還有許多生物繁衍興旺,有更早地質年代遺留的倖存生物,也有全新的生命形式。早期的恐龍移動穿越一叢叢種子蕨類(seed fern)、努力嚼食蘇鐵(cycad)時,許多其他的爬行動物新物種也充斥於海洋,狼吞虎嚥吃著古老的有殼無脊椎動物。而我們的陸生原始哺乳類(protomammal)祖先,穿梭於森林底層追逐昆蟲,陸生的鱷類則在廣闊的氾濫平原上昂首闊步。從二疊紀滅絕事件的灰燼裡,一個新世界就此崛起,這是爬行動物稱霸的世界。

如果你進行時光旅行,回到2億5200萬年前三疊紀剛開始時,你會發現自己漫步穿越一片荒蕪孤寂、傷痕累累的世界。景色中點綴著一株株種子蕨類,它們生出分叉的蕨葉,讓水龍獸(Lystrosaurus)這類長著獠牙和喙狀嘴的矮胖動物有糧食可吃。

侏羅紀:2億到1億4500萬年前
在鱷類的祖先與親戚稱霸的世界裡,恐龍以低調之姿生存了4500萬年後,漸漸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三疊紀末期的大滅絕事件為牠們開闢出演化的空間,於是恐龍開始將空白處填補起來。尖牙利齒的巨獸食肉恐龍,以及體長超過鯨魚、噸位驚人的長頸食草恐龍,全都屹立於陸地上;在此同時,體型如雞、長有羽毛的恐龍則是率先飛上天空。整個侏羅紀期間,恐龍變得比過去存在的所有生命形式都更巨大,也更奇異。不過,當時繁衍興旺的動物不只有恐龍,海洋裡滿是貌似魚類、以四足划水的各色爬行動物,空中也滿是擁有皮膜翅膀的翼龍類。同時在陰暗處,哺乳類躲在這些渾身鱗片和羽毛的鄰居腳下暗自演化。侏羅紀期間,全球充滿多采多姿的生機。

一些最著名的恐龍生活在侏羅紀,在恐龍的全盛期,迷惑龍、觭龍、劍龍尤其大名鼎鼎,我們對牠們非常熟悉,而原因也其來有自。19世紀末期有所謂的「化石戰爭」,那是史上最激烈的化石搜尋競賽,讓這些不可思議的動物重見天日並獲得命名。

長期稱霸
恐龍統御的時間漫長得驚人,想想下面這段描述就知道有多長:自從最後一隻暴龍滅絕至今已過了6600萬年,但從侏羅紀的迷惑龍到白堊紀的暴龍之間足足有8600萬年。這段時間足以容納整個哺乳類時代,而且還綽綽有餘。

白堊紀 : 1億4400萬到6600萬年前
白堊紀如同侏羅紀一樣壯觀,放眼所及滿是宛如繁花盛開的恐龍。牠們的形態各異其趣,從南極到北極的陸地都有牠們漫步的足跡,同時也統轄天空。各個大陸板塊的緩慢漂移創造出新棲地,恐龍在其中持續演化出多采多姿的新樣貌。蜥腳類和異特龍類(allosaur)稱霸南方,而各式各樣的鴨嘴龍類、有角的恐龍和暴龍類(tyrannosaur)則群聚於北方。大批會飛的爬行動物極為壯觀,更增添恐龍的霸主地位,其中有羽毛的物種擴展到全世界陸地和海洋的各種棲地。氣候變遷造成溫暖海洋的擴張和縮減,於是有新的海洋爬行動物崛起,包括滄龍類(mosasaur)這群令人生畏的掠食者。白堊紀的生物保持壯大直到最後,但這樣的中生代天堂也沒辦法永存。一場由天而降的意外衝擊讓恐龍時代就此落幕。

白堊紀的地球開始比較有現代的樣貌了。逐漸變寬的大西洋把北美洲和歐亞大陸分隔開來,南美洲和非洲則分裂成巨大的島嶼型大陸。印度和馬達加斯加漂移分開後,也形成了自己的島嶼區域。更往南方看,南極洲和澳洲仍然彼此相依偎。

深入骨頭,藉由切開化石骨頭、分析其顯微構造(即組織學研究),古生物學家漸漸收集到恐龍生活的複雜細節。舉例來說,有些針對霸王龍的研究顯示,這種驚人的食肉動物從14到18歲經歷一段重要的生長衝刺期,讓這種掠食者從瘦長的青少年轉變成可以咬碎骨頭的彪形大漢,而目前發現最老的霸王龍也不過30歲。也因此,即使是已知體型最大的霸王龍,牠死去的時候似乎都還在繼續生長,專家無法真正確定這種驚人的動物究竟可以長到多巨大。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