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載人類的惡
隸屬馬紹爾群島的比基尼環礁(Pikinni Atoll),由23個小島所環繞成的一堡礁,於2010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因為其東北方的比基尼島(Bikini Island),曾經歷一場有如人間煉獄的殘酷試驗。
馬紹爾語意為椰子島的比基尼環礁,在二次大戰結束後被美國接收,成為美軍在太平洋上重要的軍事據點。接踵而來的美蘇冷戰,也讓當時動盪不安的局勢,增添一層緊張感。為穩固自身世界強權,美國致力研製能量更強大的核武器——氫彈。然而,在親眼見識核武威力後,便將念頭動到平坦、開闊的比基尼島。
1946年,美軍進行第一次核彈試爆,並在艦艇上裝載豬、羊和老鼠等動物,以測試核爆對生物的影響。往後12年間,總共在島上進行多達67次的核爆試驗。其中,1954年所引爆的喝彩城堡(Castle Bravo),實際測得當量高達1500萬噸的黃色炸藥(trinitrotoluene, TNT),是原先預測的2.5倍。
由於與預期落差甚大,這顆氫彈的落下,也將島上居民打入黑暗深淵,伴隨著他們的是嚴重輻射症狀。令人髮指的是,美軍將居民當成另一研究目標,做各種檢查與測試,藉以記錄人體對輻射的承載量,卻沒有適時給予相應的治療。往後,仍持續一連串核試驗,不間斷地引爆在這昔日美景不再、只剩滿目瘡痍的小島上。
儘管1958年迫於世界輿論的譴責下,美國終止島上的核試驗,18年後重返並剷除受汙染的植被、種下椰樹,宣稱已適合人類居住。然而,在經歷長年浩劫後,土壤中早已充滿肉眼看不見的放射性物質。孕婦流產、胎兒畸形和疾病纏身,讓人明白,這片土地已不復往昔。多年後,科學家檢測島民身上的銫137含量,遠高於人體所能負荷的11倍,輻射指標更超過美國人30年積累的劑量。
2001年,馬紹爾群島獲得美國給予的1.5億美元賠償金,讓這殖民的血淚史宣告落幕。不過,直至今日島上仍充斥著各種不安定,因為面對放射性元素,任誰都沒有把握這條遙遙無期的修復之路,何時能看到終點。
諷刺的是,當年期望創造出類似於比基尼環礁核爆、產生「爆炸性的商業及文化反應」而以此命名的泳裝,往後卻聲名大噪,流傳至今。或許,這些透過核融合與核分裂所帶來的巨量破壞,並不是當年那群努力發現新元素科學家的初衷與目的。
(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