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月刊 2月號/2023 第638期 | 拾書所

科學月刊 2月號/2023 第638期

$ 266 元 原價 280
走進編輯室

好,還要更好
「恭喜發財,紅包拿來」,今(2023)年過年一口氣連放10天,不知道各位讀者是否有好好休息充電、養精蓄銳為今年接下來的日子努力衝刺?

提到過年,除了小朋友最期待的領壓歲錢之外,除夕夜的年夜飯也是過年的一大重點。代表「全家團圓」的全雞、「長命百歲」的長年菜;期許能「步步高升」的年糕、「好彩頭」的蘿蔔糕;象徵「年年有餘」的整尾魚或碗中添得像小山一樣高的米飯等,想必讀者對這些佳餚仍記憶猶新,畢竟前幾天才剛品嘗一番。

而在大快朵頤的同時,不知道讀者是否有注意到餐桌上的魚一年比一年大尾,雞肉也愈發厚實,連飯後的水果都品種繁多、任君挑選,甜度香氣破表。

這些都是人類長年來育種的成果。自古以來,人類便利用農作物或家禽、家畜等生物的自然突變進行品種改良,希望能將良好的性狀遺傳至後代。常見的改良性狀包括增加產量、提高品質、增強適應性、對抗病蟲害與環境逆境、成熟時間的調整、耐儲存、能長途運輸等。 

然而,自然突變並非人類能預料和控制,只能藉由雜交產生大量後代,再篩選出具有所需性狀的品系。因此傳統育種十分耗時,培育出令人滿意的新品種背後更需要長達數十年的持續投入。所以,隨著科技的進步,現在也出現許多生物技術,如分子標誌、基因改造、基因編輯等,加速育種速度,培育出能增加產量、因應現今極端氣候變化、抵抗病蟲害危害等優良作物。

目前我們所吃的許多蔬果、家禽都是經由人為育種、改良的品種。因此,對於育種,我們也不能毫無所知。本期《科學月刊》就以育種為封面故事,以傳統育種為始,進一步介紹新興精準育種技術,一步步帶領讀者認識育種學的發展。


副總編輯 李依庭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