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編輯室
我們一起走過的防疫之路
今(2023)年4月27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隨著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於上(5)月1日起從第五類法定傳染病改為第四類,指揮中心階段性任務宣告結束、同步解編。歷經三年多、為期1197天的抗疫日子也正式落幕。
回顧疫情這三年間,《科學月刊》也沒有缺席。從疫情爆發初始就推出〈2019新型冠狀病毒特別報導〉(2020年3月號),當時甚至連病毒名稱全世界都仍未定案,編輯部為此也煞費一番苦心;隔月我們也火速送上〈冠狀病毒的迫降〉(2020年4月號),將科學家針對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的最新動向和研究傳遞給讀者。2021年3月,全球(包括臺灣)疫情仍不見停歇,我們推出〈臺灣防疫大作戰〉(2021年3月號),持續追蹤臺灣科學家在新冠病毒研究的最新發展。而現在,我們也將為COVID-19製作最後(應該?)一個封面故事。
不知道讀者現在走在路上是否有恍如隔世之感?在疫情期間,這些人潮熙攘的街道曾是一片寂靜寥落。當時除了配合政府防疫政策外,多數人也深怕感染了新冠病毒、引發嚴重的病症,不僅要承受病毒對身體的危害,還有可能連累周遭的親友。不僅如此,部分確診過後的人們,身體也陸續出現了長新冠(long COVID)後遺症,像是咳嗽、胸痛、疲勞、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
此外,許多在疫情期間伴隨而來的現象也值得我們探討與反思。如面對疫情這場漫長的抗戰中,因為無法出門或長時間照顧家人而使負面情緒在心理滋長,產生憂鬱的傾向;疫情期間遠端線上教學與口罩的配戴,不僅成效不佳,更可能因此限制了學童認知發展的可能性。
所以,我們匯集了這些議題,製作出這期的封面故事。走過新冠疫情不只是脫下口罩這麼簡單,我們應該持續學習、強化科學知識、提升自我判斷力,才能正面迎向疫情後的新生活。
過去三年,大家都辛苦了。
副總編輯 李依庭
我們一起走過的防疫之路
今(2023)年4月27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隨著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於上(5)月1日起從第五類法定傳染病改為第四類,指揮中心階段性任務宣告結束、同步解編。歷經三年多、為期1197天的抗疫日子也正式落幕。
回顧疫情這三年間,《科學月刊》也沒有缺席。從疫情爆發初始就推出〈2019新型冠狀病毒特別報導〉(2020年3月號),當時甚至連病毒名稱全世界都仍未定案,編輯部為此也煞費一番苦心;隔月我們也火速送上〈冠狀病毒的迫降〉(2020年4月號),將科學家針對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的最新動向和研究傳遞給讀者。2021年3月,全球(包括臺灣)疫情仍不見停歇,我們推出〈臺灣防疫大作戰〉(2021年3月號),持續追蹤臺灣科學家在新冠病毒研究的最新發展。而現在,我們也將為COVID-19製作最後(應該?)一個封面故事。
不知道讀者現在走在路上是否有恍如隔世之感?在疫情期間,這些人潮熙攘的街道曾是一片寂靜寥落。當時除了配合政府防疫政策外,多數人也深怕感染了新冠病毒、引發嚴重的病症,不僅要承受病毒對身體的危害,還有可能連累周遭的親友。不僅如此,部分確診過後的人們,身體也陸續出現了長新冠(long COVID)後遺症,像是咳嗽、胸痛、疲勞、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
此外,許多在疫情期間伴隨而來的現象也值得我們探討與反思。如面對疫情這場漫長的抗戰中,因為無法出門或長時間照顧家人而使負面情緒在心理滋長,產生憂鬱的傾向;疫情期間遠端線上教學與口罩的配戴,不僅成效不佳,更可能因此限制了學童認知發展的可能性。
所以,我們匯集了這些議題,製作出這期的封面故事。走過新冠疫情不只是脫下口罩這麼簡單,我們應該持續學習、強化科學知識、提升自我判斷力,才能正面迎向疫情後的新生活。
過去三年,大家都辛苦了。
副總編輯 李依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