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天地 9月號/2023 第460期 | 拾書所

國文天地 9月號/2023 第460期

$ 133 元 原價 140
專輯前言
車行健
《詩經》是中國最古老的詩歌總集,其經典地位很早就得到確立,且其對後世的影響,除了詩歌之外,亦擴展至語文、辭令、歷史、地理、博物、倫理、教化、風俗、政治等方方面面,不但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也深刻地形塑華夏文明的面貌。而這部經典也早在春秋時代即已成為貴族學習的教材,孔子更以「詩、書、禮、樂」教授弟子。直到西漢立五經博士,《詩經》從此就在中國的國家教育體系和人才取用制度中生根落戶,成為科舉時代士人讀書考試重要的修習經書和科考項目。
然而,隨著科舉時代的結束,在新式教育體系當中,《詩經》和其他的儒家經書失去了國家體系賦予的特權,只能憑藉自身的價值,獲得在新式學堂被傳授的機會。這個機會主要出現在大學院校當中,中文學門相關系所(如中文、國文、華文等系所)提供的課程正是其最主要的歸宿,包含大學部專書選讀的「詩經」課程,研究所階段的各類與《詩經》相關的專題課程,以及詩選、詩學、文學史、文學批評史等課程,皆可見到《詩經》的身影。在高等教育的舞臺中,《詩經》並未褪去她的風采,反而藉由研讀方法的深入與多樣,而成為在文學、經學、小學等領域中,歷久彌新的經典,由此形成與發展的《詩經》學,也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學林好漢,投入其間,努力鑽研,以期有所成就。
但《詩經》在高教尖端的接受榮景,是否能有效外溢至象牙塔外的其他教育體系或民間社會中?答案恐怕是難以樂觀的。箇中原因複雜,難以三言兩言清楚說明,而且這個情況也並非《詩經》獨然,其他中外經典大概皆不免如此。在教育普及,資訊流通,民智大開的現代社會中,經典反而日益遠離常民的生活,只能保存在高教場域的教學與研究當中,成為少數學有專精的專家學者的「研究領域」或「學術專長」。這種只集中在金字塔頂端的接受模態即使不是病態,也是畸形的,不但不利於經典本身的流衍傳布,對社會文化的發展提升也助益有限。因而,如何將經典向下紮根,普及於民間,使其具有廣大穩定的社會基礎,這對關心經典前途和從事經典教育的人來說,著實構成了嚴肅的挑戰。
個人有幸在政大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授課,對這些有志深化中國文學基本素養,和提昇國語文教學與研究能力的國語文教學相關工作者而言,他們就是從事經典向下紮根和擴大社會基礎的最佳人選,藉由中小學國語文相關課程的教授和圖書教材的編輯出版,可以很好地將包括《詩經》在內的重要經典,予以傳播推廣出去。有鑑於此,在二○二二學年度上學期的「詩經研究」課堂中,我提出了「《詩經》在中小學國語文教學的實踐」的構想,引導修課同學就其實際教學或工作的經驗,來對這個主題進行思考反省,最後徵集來劉意婕、周彥光、林太一、蘇珮瑜、王姵文、李秉姍與孫曼珊等七位作者的文章,經多次修改調整後,將這些稿件彙集而為此專輯。雖然這只是小小的嘗試,實際的成效如何尚待評估,但紮根的辛勞還是值得肯定,而播種的回收更令人期待!(2023年8月9日)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