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天地 12月號/2023 第463期 | 拾書所

國文天地 12月號/2023 第463期

$ 133 元 原價 140
香港中文大學《楚辭》研究專輯(上)專輯 前言
林 敏
中國文學從《詩經》、《楚辭》以來,便有著長久的抒情傳統。《楚辭》是中國文學史中極具抒情的代表,它代表了《詩經》以外的另一個抒情方向。屈原是其中的重要代表詩人,《楚辭》收錄了屈原的許多詩篇,其餘各篇也多是為了紀念屈原而創作的,當中不乏對屈原愛國精神的歌頌與追悼。人們對屈原的追憶,甚至一直延續到今天,《楚辭》的影響,至今不衰,依舊有不少學人對《楚辭》前赴後繼地對其進行研究。本專輯收錄九篇論文,從不同角度對《楚辭》諸篇進行了分析。各篇簡介如下:
《文心雕龍》〈序志〉肯定《楚辭》的革新價值,〈辨騷〉針對《楚辭》作出評價,但對其不合儒家經典部分亦作批評。吳子謠〈朗麗以哀志——從《文心雕龍》〈辨騷〉〈情采〉〈神思〉看〈離騷〉情辭關係〉從情辭關係分析〈離騷〉於未完全符合儒家思想的前提下能基本符合劉勰對理想文章的要求的原因。
《楚辭》不乏改造神話及民間傳說的篇章,當中〈大招〉及〈招魂〉均源自民間招魂詞,值得比較。梁駿傑撰文的〈對讀〈大招〉及〈招魂〉〉試圖從創作背景、文筆及立意出發,將兩篇招魂篇章進行比較,認為〈招魂〉比〈大招〉更勝一籌。
歷來學者對於王夫之《楚辭通釋》的評價都不一,主要原因在於船山以道教的內丹學注《遠遊》,過度詮釋了屈原的文本。黃頌軒撰文〈王夫之:《楚辭通釋》注〈遠遊〉求仙目的重探〉探討了王夫之如何用〈遠遊〉重新演繹儒家式的內丹思想,並且回應漢學家康儒博對道教求仙的定義,指出修仙並不一定要捨棄世間。
楊思齊〈試從《九歌》之〈大司命〉與〈少司命〉的狂歡化詩學論屈原人神關係的隱喻〉嘗試探討巴赫金狂歡化詩學理論如何應用在《九歌》中〈大司命〉與〈少司命〉。作者首先分析狂歡化詩學於〈大司命〉、〈少司命〉的體現,然後結合了眾多學者如王逸、王夫之、蔣驥等的觀點,並借助十六世紀歐洲宗教改革運動的西方理論,討論屈子詩中對人神關係的隱喻。
〈漁父〉以主客答問記述漁父和屈原的對話,客者漁父多被視為否定主述者屈原之代表。蔡欣怡〈滄浪之水孰清孰濁——論〈漁父〉的主客答問〉嘗試視漁父為屈原隱藏的「客我」,視二人的主客答問為屈原就政治理想的自我對話,表現屈原面對內心矛盾,終選擇奔赴清流之志。(下期待續)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