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雙月刊 10月號/2023 第5期 | 拾書所

物理雙月刊 10月號/2023 第5期

$ 189 元 原價 199
 

這期物理雙月刊的主題是二維材料。自從石墨烯(單層石墨)在2004年被發現後,二維材料的研究在凝態物理界蔚為風潮。近年來,單層過渡金屬二硫族化物(Transition-metal dichalcogenides,簡稱為TMDs)的出現,更發揮了推波助瀾的效果。由於單層的TMD可以穩定存在於自然界中,而且其材料特性隨著元素組合的不同而呈現多樣的變化,因此它未來的應用價值頗受期待。我們特別邀請了這個領域的兩位專家,藍彥文及劉明豪教授撰寫專題文章,介紹二維材料的相關概念、應用及最新進展,希望能引領讀者進入這個新奇、有趣的領域。
「阿文開講」系列這期有兩篇文章:「電影《奧本海默》該出場而沒出場的科學家群像」及「追逐宇宙射線的獵人:羅西」。暑假期間大導演諾蘭所執導的《奧本海默》在全球上映,這部電影的整體票房高達9.26億美金,值得一提的是,它在台灣的票房甚至超越了《Barbie芭比》。阿文趁著這個熱潮介紹了幾位在「曼哈頓計劃」中有重要貢獻,卻未在電影中出現的科學家,讓你在看熱鬧之外也看得懂門道。布魯諾·羅西則是來自義大利的猶太科學家,他除了對宇宙射線,特別是來自太空的X光訊號的探測有重要貢獻外,也在研發內爆型鈽原子彈的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
皮皮老師這期談的是「愛因斯坦如何導出質能等價關係式E = mc2 」。質能等價關係式E = mc2,可能是愛因斯坦最廣為人知的一個公式。這個簡潔的公式一方面告訴我們:質量可以完全轉換為能量,為原子彈提供了理論基礎,同時也指出了能量具有慣性,從而解釋了光波在重力場中的紅位移以及彎曲的現象。所謂微言大義莫過於此!
本期的「發現自然之美」談的是1983年諾貝爾物理獎的得主:蘇布拉馬尼安˙錢德拉塞卡與威廉˙福勒。他們的得獎理由分別是「有關恆星結構及其演化的重要物理過程的理論研究」及「對宇宙中形成化學元素的核反應的理論和實驗研究」。錢德拉塞卡最著名的工作是估算出白矮星的質量上限:「錢德塞卡極限」。如果恆星的質量超過這個上限,電子的簡併壓力就無法與星體本身的重力相抗衡而會進一步塌縮。福勒的研究則是讓我們理解:原子序比鐵高的元素是如何在超新星爆發的過程中產生。一般而言,恆星內部可以透過核融合反應來產生原子序較高的元素,但是原子序高於鐵的元素
則無法透過這樣的過程來產生。如果沒有超新星爆炸的話,像地球這樣的行星可能根本不會出現,也難怪有人說我們都是「星塵之子」。

本期其它的精彩內容還包括「改善科學教育:比火箭科學更為艱鉅的任務!」、「在巨觀力學共振器中創造薛丁格貓態」、「昆蟲群如何像(與不像)磁鐵」這幾篇文章。第一篇文章談的是如何改善科學教育,特別是提升弱勢、偏鄉學童的科學素養。這個任務看起來不難,但是卻需要許多人長期的投入,沒有全盤的規劃並提供適當的誘因,未來將會面臨無以為繼的窘境。台灣已面臨嚴峻的少子化問題,因此我們更應該多多關注這個議題。第二篇文章介紹的是物理學家在巨觀力學系統中創造「薛丁格貓態」的努力。近年來世界各國都對「量子電腦」的發展投入大量的資源,在這個氛圍下,
驗證量子力學基本觀念的實驗自然會受到高度重視。第三篇文章談的是:科學家如何利用量子場論中重整化群的觀念,來研究昆蟲的集體行為與鐵磁性系統的相似性。這個主題才剛在8月號雙月刊「發現自然之美」系列介紹過,是1982年物理獎得主威爾森的曠世傑作,這再次展現了物理以簡馭繁、吾道一以貫之的本質。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