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最負盛名的古典音樂家之一』
葛蘭.顧爾德(Glenn Gould,1932-1982)
─怪異的天才,隱居、固執、一個慮病的炫技者
一九六四年放棄演奏舞台,顧爾德轉而投身多種媒體:錄音、廣播、電視台和平面媒體。五十歲時,他英年驟逝,震驚了全世界,但他的音樂與遺作持續帶給世界許多啟發。
哲學家暨評論家馬克.肯威爾把顧爾德視為一位新銳的思想家,顧爾德對音樂的想法影響了自己的一生。有趣的是,這些思想往往自相矛盾、惡作劇的、極盡挑釁之能事。
顧爾德在一九五五年版的《郭德堡變奏曲》專輯錄製過程中先錄了二十一次,最後才決定開頭的詠嘆調如何詮釋,肯威爾依法炮製,為顧爾德的生命提出二十一段詮釋。每一段詮釋都為這位音樂家提出一個不同的觀察向度,以及每一段,肯威爾都細膩地撫觸了顧爾德其精彩一生中所有和諧與不和諧的交錯狀態。
本書特色
1.哲學家VS.音樂家,細膩且邏輯的觀察。
顧爾德不只能把鋼琴演奏地很棒或很不同而已。顧爾德是音樂界的哲學家,他的音樂理念統御了整個人生。作者馬克.肯威爾(Mark Kingwell)作為我們這個時代的哲學家,他找到一個角度重新刻畫我們習以為常的葛蘭.顧爾德,他筆下的顧爾德、不管是因著聲音或靜默,都是一位能夠帶領我們認識自己的非凡人物──卓然,更甚以往。
2.探索音樂上的尖銳課題,直搗傳統的哲學領域。
顧爾德的一生,活在音樂之中,也是透過音樂而存在,許多音樂上的艱深課題始終縈繞在顧爾德腦海裡:音樂到底是屬於物質性還是非物質性?我們所聽到的音樂是一串揭露內在結構的序列、還是一道經過協調過後的時刻之流(stream of moments)?在音樂的表象與實相之間是否存在著什麼差異?以及現場演奏是否在倫理上優於唱片專輯,或者反之為真?他甚至提出了一些更尖銳的問題,直搗傳統的哲學領域。
3.顧爾德音樂人生的二十一個主題:天才、演奏、寂靜、意識……
本書不採用慣常的單線直敘法介紹顧爾德,而嘗試以「21」這個別具意義的章節數,展開對顧爾德萬花筒式的觀點,書中透過顧爾德音樂人生中最感興趣、最具爭議、充滿深意的主題:關於天才、時間、孤寂、演奏、寂靜、意識……等許多大哉問的命題,與讀者進行對話。
據說,寫這本書時,作者也曾易稿多達二十一次,每一篇書稿都呈現出一個不同的顧爾德。
葛蘭.顧爾德(Glenn Gould,1932-1982)
─怪異的天才,隱居、固執、一個慮病的炫技者
一九六四年放棄演奏舞台,顧爾德轉而投身多種媒體:錄音、廣播、電視台和平面媒體。五十歲時,他英年驟逝,震驚了全世界,但他的音樂與遺作持續帶給世界許多啟發。
哲學家暨評論家馬克.肯威爾把顧爾德視為一位新銳的思想家,顧爾德對音樂的想法影響了自己的一生。有趣的是,這些思想往往自相矛盾、惡作劇的、極盡挑釁之能事。
顧爾德在一九五五年版的《郭德堡變奏曲》專輯錄製過程中先錄了二十一次,最後才決定開頭的詠嘆調如何詮釋,肯威爾依法炮製,為顧爾德的生命提出二十一段詮釋。每一段詮釋都為這位音樂家提出一個不同的觀察向度,以及每一段,肯威爾都細膩地撫觸了顧爾德其精彩一生中所有和諧與不和諧的交錯狀態。
本書特色
1.哲學家VS.音樂家,細膩且邏輯的觀察。
顧爾德不只能把鋼琴演奏地很棒或很不同而已。顧爾德是音樂界的哲學家,他的音樂理念統御了整個人生。作者馬克.肯威爾(Mark Kingwell)作為我們這個時代的哲學家,他找到一個角度重新刻畫我們習以為常的葛蘭.顧爾德,他筆下的顧爾德、不管是因著聲音或靜默,都是一位能夠帶領我們認識自己的非凡人物──卓然,更甚以往。
2.探索音樂上的尖銳課題,直搗傳統的哲學領域。
顧爾德的一生,活在音樂之中,也是透過音樂而存在,許多音樂上的艱深課題始終縈繞在顧爾德腦海裡:音樂到底是屬於物質性還是非物質性?我們所聽到的音樂是一串揭露內在結構的序列、還是一道經過協調過後的時刻之流(stream of moments)?在音樂的表象與實相之間是否存在著什麼差異?以及現場演奏是否在倫理上優於唱片專輯,或者反之為真?他甚至提出了一些更尖銳的問題,直搗傳統的哲學領域。
3.顧爾德音樂人生的二十一個主題:天才、演奏、寂靜、意識……
本書不採用慣常的單線直敘法介紹顧爾德,而嘗試以「21」這個別具意義的章節數,展開對顧爾德萬花筒式的觀點,書中透過顧爾德音樂人生中最感興趣、最具爭議、充滿深意的主題:關於天才、時間、孤寂、演奏、寂靜、意識……等許多大哉問的命題,與讀者進行對話。
據說,寫這本書時,作者也曾易稿多達二十一次,每一篇書稿都呈現出一個不同的顧爾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