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獷與詩意(二版):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回頭書) | 拾書所

粗獷與詩意(二版):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回頭書)

$ 405 元 原價 450

要瞭解台灣今日建築樣貌的成形,首先當認識台灣過去建築發展的脈絡,要瞭解台灣建築發展的脈絡,就應當自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作品開始認識。

台灣現代建築在二次大戰之後有了相當明顯的轉變,一方面由於脫離日本殖民,日籍建築師紛紛撤離台灣,另一方面隨著國民政府來台,中國傳統宮殿建築的形式成為主流,加上台灣50年代接受美援之後所面對的20世紀現代主義風潮,1950-1970戰後的這20年成為20世紀台灣建築發展最特殊的一個階段。

本書所介紹的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作品,主要來自三類建築師:一、在中國大陸出生,在大陸或海外受教育後來台的建築師;二、外國建築師;三、在台灣出生,在日本受教育的建築師。這些建築師的建築養成教育皆不在台灣本地,但他們的作品深深影響了下一代在台灣接受建築養成教育的建築師,進而逐步形塑出現今台灣建築的風貌。

本書特色

本書按年代收錄30件作品,其中有像王大閎一樣大陸來台的建築師作品,像台北國立科學教育館、台北教師會館、圓山大飯店、南港中研院美國所等,也有完全接受日治教育的台籍建築師,像台南神學院與高雄三信高商;還有就是藉由西方宗教的傳播所引進的外國建築師作品,後者為數眾多,力量不能輕忽,因為是更直接的現身說法,例如1957年美國建築師Anthony Stoner的台北聖多福天主教堂、1960年瑞士工程師 Dr. Justus Dahinden 的公東高工、1960年德國建築師Gottfried Bohm 的後壁菁寮聖十字架堂及1968年日本建築師丹下健三的聖心女中。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