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回頭書) | 拾書所

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回頭書)

$ 252 元 原價 280
明亡後,年過五十的張岱還歸龍山,以遺民自居,「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找茶、配泉、玩燈、放燈、習琴、鬥雞、吟詩、吃蟹、賞雪、狩獵、養戲班……,曩昔紈褲生活的點滴追憶,召喚的終究是國破家亡的蒼涼與悲憤,以及知識份子在歷史巨變下,以書寫對抗遺忘的自覺。

* * *
張岱是公認的明代散文大家,其傳世名著《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堪稱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年衣食無憂,性喜遊山玩水,深諳園林佈置之法;既懂音樂,又擅彈琴、制曲、品茗、戲曲;古玩收藏及鑑賞水準皆高。但四十九歲那年,張岱的人生遭逢重大轉折。清兵入關後,他位於杭州的別墅、紹興的家園、豐富的書畫古玩收藏,悉數毀於戰火。他帶著倖存的家人逸隱於紹興龍山,務農為生,餘生力修明史,八十八歲方成,是為《石匱書》,書成後不久亡故。

個人歷史與家國歷史相互映照、無法切割。面對擋不住的歷史洪流,還歸龍山是張岱的一個選擇、能自主畫下的一條人生界線。不論是懷志一生纂修的《石匱書》,還是《陶庵夢憶》裡一幅幅簡約、多情善感的前朝舊事,鑲框著家族軼事與大時代的層層跌宕與悲喜交錯──張岱一生的浮華與蒼涼,在夢與憶的交錯擺盪之間,隱隱浮現。人生,如夢如幻,而歷史的線性敘述則表現一種秩序的重整與規律的再現。如何透過回憶與書寫,紮實一個捉不回的夢?本書序文是這麼說的:「他生於、長於龍山山麓,中年歸返龍山,只為將心中了然之事理個清楚。……他理解到只要有人追憶,往事就不必如煙,於是他決心盡其所能一點一滴挽回對明朝的回憶。」

史景遷認為張岱不僅是史家,也是熱愛歷史的文人。他書寫張岱的一生、內心轉折及過往追憶的同時,更深層探討張岱身為知識份子,是如何藉由回憶以及修史確立自身的存在價值。在得與失之間,唯有捕捉消逝的回憶,以書寫對抗遺忘,才能坦然面對、甚或抵抗世事的變遷與生命的無常;這一點,無疑反映了歷史與書寫的本質與關係。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