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的秩序:歐洲的讀者、作者與圖書館(14-18世紀) | 拾書所

書籍的秩序:歐洲的讀者、作者與圖書館(14-18世紀)

$ 252 元 原價 280
《書籍的秩序》旨在探討閱讀的歷史、作者的定義,以及圖書的貯藏和分類。三個主題看似各自獨立,實則層層相依,密不可分。憑藉著歷史學家對理論的敏銳,夏提葉以獨到的視角,解析作者和著作的定義,如何與書籍的物質形式息息相關;而書籍的物質形式,又如何影響了讀者的閱讀方式,並使閱讀史的研究成為可能。夏提葉獨到之處,在於指出今日咸認為創新的事物,其實在歷史上,早已見其根源。如Google建立數位圖書館的雄心壯志,其實是源自數個世紀以來,為解決印刷生產出浩如煙海書籍的貯藏問題,而產生的建造普世圖書館的夢想。更有甚者,今日透過螢幕讀取數位書籍和圖書目錄的技術,看似科技進步的嶄新成果,其實早在印刷術發明後不久,便已出現其概念的原型,即總和各圖書館目錄的目錄書。像這樣發人深省的文化史思維,便是夏提葉著作最引人入勝之處。不論是閱讀與書籍史的研究者,還是喜愛閱讀的讀者,都不能錯過夏提葉在書中展現的博學與精思。

中世紀結束之際,印刷術的興起,將文本的流通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峰。面對全新的衝擊,相應的書籍管制與監控體系也應運而生。然而,新的管控技術並非專為印刷品設計,許多監管方式早在手抄書時代就已經發揮作用。這些試圖控制書籍流通、管制文本意義傳達的種種手段,不僅形塑了現代人習以為常的書籍定義和概念,還構成了可以理解往昔閱讀方式的方法。

因應大量書籍生產和流通的手段,不只監控一端,還包括分類與貯藏的方法。一位作者的一項著作就是一本書的現代書籍定義,並非理所當然,而是涉及了書籍的管理與分類,在歷史上長久的發展;並牽涉到當權者、作者與出版商,企圖控制書籍意義傳達的種種成功或失敗的努力與嘗試,與讀者試圖掙脫控制的挪為己用和另闢蹊徑之間,千絲萬縷的纏結和糾葛。圖書的歸類和貯藏,也顯示書籍定義和閱讀關係的複雜多端。早自手抄書的時代,三文四藝、經院類抄和作者姓名,都是分類書籍的方式;隨著歷史中諸多複雜因素的演變,作者姓名才成為今日最為人熟悉的書籍分類方法。

書中夏提葉以兼顧方法論和實際研究的方式,引領讀者探索現代定義的讀者、作者和圖書館,在歷史上的起源、由來與演變;揭示今日習以為常的書籍定義,其實是在特定的歷史脈絡下,產生的問題與矛盾、衝突與協商中建構而成。

從中世紀結束到18世紀之間,面對印刷術生產出浩如煙海的文本,歐洲人有何監控之道?這些管控方式,又與手抄書時代管理書籍的方法有何關聯?

夏提葉檢視了這數百年間監控文字書寫的各種機制,包括登記書名的規定與著作的分類。他指出,現代人習以為常的書籍定義,其實是源自這段時期,種種為控制書籍而產生的制度和概念;包括以作者姓名為分類著作的基本原則、建立普世圖書館,將古往今來所有知識集中於一處的夢想,以及改變了讀者和文本關係的新書籍定義的出現。

對文化史,尤其是閱讀史的研究者來說,本書是絕對不容錯過的名作。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