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佛教何處尋
佛教是個智信的宗教,旨在開啟眾生的智慧,以解決眾生的煩惱、痛苦。人間佛教是現實重於玄談、大眾重於個人、社會重於山林、利他重於自利;凡一切有助於增進幸福人生的教法,都是人間佛教。
─星雲大師
六十多年來,星雲大師所推動的佛教,是佛法與生活融和不二的人間佛教。大師謙稱人間佛教不是佛光山自創,人間佛教的理念來自佛陀。然而大師對人間佛教的創新、實踐、推廣、傳佈,已使得佛教的影響力無遠弗屆,並深深扎根在現代生活的每一個層面。
本書是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的完整詮釋,是實踐教法的藍圖,層面涵蓋現代公民所追求的自由、民主、平等;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倫理、道德、立身、群我、資用、情愛、財富、福壽、健康、善緣……,引導我們認識自我,肯定自我,進而依靠自我,實現自我,從「未覺悟的佛──眾生」,變成「已覺悟的眾生──佛」,在人間走出一條增進幸福人生的成就之路。
此生泛若不繫舟
作為一個認同台灣的中國人,在探討未來台灣與大陸的關係時,應該有兩個基本的立場:一、台灣人民的利益。二、國家民族的原則。
在當前,一個值得考慮的方式是共享主權,分擁治權。簡言之,「一國兩治」。在一個象徵性的國家主權之下,實行不同制度的兩個地區,各擁有獨立的治權。此治權是完全的,包括自衛權和在國際上具有國際人格的政治實體的權利。
— 沈君山
一九七一年的保護釣魚台運動,讓專精於天文科學、成名於橋牌圍棋、少問政治國事的沈君山教授,開始關心台灣前途。一九七三年他毅然辭去美國普渡大學的終身教職,回到風雨飄搖的台灣,歷任清華大學理學院長、行政院政務委員、清華大學校長等職,在安身的事業「辦學」與立命的心願「兩岸和族群」上,一直有極為前進的思索與實踐。即便歷經中風,書生報國之志,始終未曾稍改。
本書由沈教授摯友張作錦先生編選,沈夫人曾麗華女士校讀,蒐羅沈教授最精采的文章、對話與書信,共十四篇。書名取自莊子「泛若不繫之舟」的典故,堪稱沈教授此生做人做事做官的寫照。
全書以沈君山教授「革新保台,志願統一」的宏願為核心,呈現他獨創的〈一國兩「治」〉、〈制競民擇,適者生存〉、〈主權史傳,治權民授〉兩岸關係立論,以及〈說大國則平等之──與江澤民第一次晤談〉這篇重要的歷史文獻,可「啟迪無數繼起之心靈,追求寬闊自由的獨立思考。」
〈成長、返國與清華〉、〈做官的滋味〉、〈罷官的滋味〉等文章,則展現沈君山教授辦學治校的理念,以及不同於官場流俗的知識分子風範。而懷念魏重慶先生(橋牌精準叫牌制創始人)、吳大猷院長、蔣見美女士(台灣食品學界的先驅)、盧修一委員(在野政黨菁英)等師友的回憶文,更是呈現他多才多藝、溫暖感性的一面。
誰與斯人慷慨同
今之台灣,侷促海隅,很多政治人物的胸襟愈來愈窄,眼界愈來愈淺。三公尺以外的地方就看不清了,哪裡還會想到身後遙遠的歷史地位?
凡是不在意歷史的人,歷史就會十分在意他。說得更清楚一點:凡敢與歷史作對的人,歷史就不會放過他。
─張作錦
終身以新聞傳播為職志的「新聞老兵」張作錦,以自身專業新聞素養,剖析台灣政治與兩岸關係,同時期勉台灣人應該以史為鑑,時時刻刻警惕自己,將眼光放遠,一同為台灣共同的未來而努力。《誰與斯人慷慨同》想要表達的,是一個新聞人憂國憂民的態度,更是一個新聞人終身為之的做人準則;「寧鳴而死,不默而生」是張作錦對自己的期許,更是一個新聞人對於新聞專業的堅持。
本書內容涵蓋對兩岸交流的省思、對中國文人的緬懷、對政治人物的批判,以及對新聞人的期許。這是自《一杯飲罷出陽關》以來,張作錦再一次以懇切的態度,呼籲台灣民眾重視歷史、社會正義與道德的重要性。在歷史與政治定位逐漸模糊的台灣,在社會正義與道德感逐漸式微的現代,作者希望以自身文章,重新啟發台灣沉淪已久的道德觀,並勇於以新道德取代舊道德,為更美好的台灣一同努力。
寧靜革命不寧靜
台灣政治與社會上的「不寧靜」,幾乎全與大陸相處、相交、相容相關。從過去心理上的「剪不斷,理還亂」,到今天的「一中各表」、直航以及ECFA的簽訂,以及對和平紅利的嚮往,在馬英九主政下已經有了進步,但距離正常的交往還有十萬八千里。
所有的人要記住:台灣年輕的一代,在兩岸政策難以突破下,不能靠政府,祇有靠自己的本領、熱情、品德,以及調整的心態,才能立足社會,融入世界。
─高希均
從一九八○年代開始,台灣社會經歷了一場「寧靜革命」,政治上是從威權到民主,經濟上則是從勞力密集升級高科技,透過政經的改變,帶動一場「不寧靜」的智慧創新。高希均教授長期觀察台灣社會,以文字見證時代,本書的四十篇文章,分別代表了台灣八○年代的努力與奮鬥,九○年代的狂飆、二○○○年以後的不安與創造。
如果「不寧靜」是因為不斷有著「前進的動力」,那麼潛伏本書八萬餘字背後,就是前進動力的根源,字字著力。
全書以「大時代的思維」、「大時代的重要人物」、「大時代的世界觀」,回顧身處,歷數「方勵之、李登輝、施明德、楊振寧、丁渝洲、余秋雨、王永慶、陳水扁、蔣經國、孫震、鄭崇華、徐立德、唐飛、馬英九、王作榮」的行誼,以「軟實力」、「狂飆十年」、「成長力」、「藍海策略」、「另一個世界是可能的」、「世界熱平擠」、「美國如何重建輝煌」等為台灣社會引導先進觀念,精采論述,令人沉思再三。
永遠站在病人這一邊
今天台灣的醫療體系正在加速崩潰中,健保的改革刻不容緩。健保的改革要成功,需要全民的參與。只有在人民、醫界與政府之間對於全民健保達成「要什麼?不要什麼?」的共識後,共同設計出來的制度才可能為人民買到「健康」,為醫療工作者找回「專業的尊嚴」。
─黃達夫
黃達夫醫師,一位秉持著「尊重生命、尊重人性、追求真理」理念的醫者,一九九○年籌建了國內第一所癌症專科醫院--和信治癌中心醫院,二十多年來,不僅治療成績有目共睹,更充分實踐「以病人福祉為中心」、「視病猶親」的精神。
滿懷宗教家般熱忱的黃院長,致力於台灣醫療水準的提升以及醫學教育的改革,數十年如一日。在本書中,黃院長從健保改革到醫療品質的提升,從醫院管理、醫學價值觀到醫師的選才與養成等面向,提出懇切的建言與改進方向,希望能為台灣醫療體系,打造更健康的未來,也讓你我的健康,獲得真正的保障。
愛與正義
只有每一個人,都不放棄、不氣餒於內在正義的追求與外在正義的期待,也不怕自己的發聲會引來「狗吠火車」之譏,盡其當言、為所當為,那麼我們對社會的理想與願景才有實現的可能。
─陳長文
三十年來,陳律師持續關心兩岸事務、社會正義,不斷發表相關評論文章,另一方面積極投入公益與法學教育,鼓吹「幸福是總體概念」,改革司法弊病。經過他不斷奔走、投書,促成了許多善意,也終結諸多惡法。
關心人權、注重正義的陳長文律師,長年從事法律實務工作、致力於國際紅十字會的人道救援,加上海基會秘書長的難得經驗,使他在為文論述時,能充分深入淺出,言人之所未言。發自人性的關懷、理性的態度,細細品味下,充滿了細緻的文采、人性化的觀察、同理心的反思。
詩人紀伯倫說:「這世界若沒有愛你的心與你愛的心,那你不過是一粒飄蕩在宇宙中的塵埃。」本書四大主題:社會正義、法制建設、兩岸關係、愛與奉獻,正是陳長文律師一生的縮影。
與時代的對話
正如《預約五百年》一書中所指出的:人類歷史如大河直奔而下……我們就處在從秩序到脫序,從經驗到創新,從理性到混沌,加速的大河沖擊攪拌的世界。台灣,當然不可能脫離這個「沖擊攪拌的世界」。這二、三十年來,政黨輪替、兩岸交流、科技改變生活、文化多元開放。當然,也帶來了價值觀混亂、政黨對立、媒體亂世……。
因緣際會,我得以在這個轉型期中,陸續訪問到走過這個變動年代的許多關鍵人物。
─王力行
生命會隨時間消逝於歷史洪流中,文字卻記憶了永恆的聲音。歷史的經驗和典範的智慧如何在人類的時間上延續?本書透過一雙冷澈的記者之眼,將時代人物的睿智與精神補捉於聲音和文字中,不讓典範精神隨時間灰飛煙滅,留給後人永遠值得追尋的依據。
本書集結許多歷史性的專訪,站在歷史的高度與亞洲的政治典範、台灣經濟推手及兩岸文化人進行深刻的對話,記錄了時代人物為理想堅持的軌跡與風雨年代下的魄力變革,讓我們看見他們如何在歷史的軸線上領導、如何為繁華年代鋪路、如何放射理想的光芒。
我的台灣想像
不管我遇到什麼挫折或困難,總是希望將自己在國際上所觀察到的、所做過的、所努力的,能夠讓台灣的未來更具有前瞻性與生命力。
山外誠然有山,我們也有足以開拔的雙腳,以及永不灰心的美好想像!
─嚴長壽
從台灣、偏鄉到離島;開發或與保存爭議乃至轉型的創意;從金門、澎湖到阿里山的未來;從陸客、美食、文化自信到生活大國;從年輕人、教育沉痾到國際人才的匱乏……
本書裡的每篇文字,就好像卑南
佛教是個智信的宗教,旨在開啟眾生的智慧,以解決眾生的煩惱、痛苦。人間佛教是現實重於玄談、大眾重於個人、社會重於山林、利他重於自利;凡一切有助於增進幸福人生的教法,都是人間佛教。
─星雲大師
六十多年來,星雲大師所推動的佛教,是佛法與生活融和不二的人間佛教。大師謙稱人間佛教不是佛光山自創,人間佛教的理念來自佛陀。然而大師對人間佛教的創新、實踐、推廣、傳佈,已使得佛教的影響力無遠弗屆,並深深扎根在現代生活的每一個層面。
本書是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的完整詮釋,是實踐教法的藍圖,層面涵蓋現代公民所追求的自由、民主、平等;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倫理、道德、立身、群我、資用、情愛、財富、福壽、健康、善緣……,引導我們認識自我,肯定自我,進而依靠自我,實現自我,從「未覺悟的佛──眾生」,變成「已覺悟的眾生──佛」,在人間走出一條增進幸福人生的成就之路。
此生泛若不繫舟
作為一個認同台灣的中國人,在探討未來台灣與大陸的關係時,應該有兩個基本的立場:一、台灣人民的利益。二、國家民族的原則。
在當前,一個值得考慮的方式是共享主權,分擁治權。簡言之,「一國兩治」。在一個象徵性的國家主權之下,實行不同制度的兩個地區,各擁有獨立的治權。此治權是完全的,包括自衛權和在國際上具有國際人格的政治實體的權利。
— 沈君山
一九七一年的保護釣魚台運動,讓專精於天文科學、成名於橋牌圍棋、少問政治國事的沈君山教授,開始關心台灣前途。一九七三年他毅然辭去美國普渡大學的終身教職,回到風雨飄搖的台灣,歷任清華大學理學院長、行政院政務委員、清華大學校長等職,在安身的事業「辦學」與立命的心願「兩岸和族群」上,一直有極為前進的思索與實踐。即便歷經中風,書生報國之志,始終未曾稍改。
本書由沈教授摯友張作錦先生編選,沈夫人曾麗華女士校讀,蒐羅沈教授最精采的文章、對話與書信,共十四篇。書名取自莊子「泛若不繫之舟」的典故,堪稱沈教授此生做人做事做官的寫照。
全書以沈君山教授「革新保台,志願統一」的宏願為核心,呈現他獨創的〈一國兩「治」〉、〈制競民擇,適者生存〉、〈主權史傳,治權民授〉兩岸關係立論,以及〈說大國則平等之──與江澤民第一次晤談〉這篇重要的歷史文獻,可「啟迪無數繼起之心靈,追求寬闊自由的獨立思考。」
〈成長、返國與清華〉、〈做官的滋味〉、〈罷官的滋味〉等文章,則展現沈君山教授辦學治校的理念,以及不同於官場流俗的知識分子風範。而懷念魏重慶先生(橋牌精準叫牌制創始人)、吳大猷院長、蔣見美女士(台灣食品學界的先驅)、盧修一委員(在野政黨菁英)等師友的回憶文,更是呈現他多才多藝、溫暖感性的一面。
誰與斯人慷慨同
今之台灣,侷促海隅,很多政治人物的胸襟愈來愈窄,眼界愈來愈淺。三公尺以外的地方就看不清了,哪裡還會想到身後遙遠的歷史地位?
凡是不在意歷史的人,歷史就會十分在意他。說得更清楚一點:凡敢與歷史作對的人,歷史就不會放過他。
─張作錦
終身以新聞傳播為職志的「新聞老兵」張作錦,以自身專業新聞素養,剖析台灣政治與兩岸關係,同時期勉台灣人應該以史為鑑,時時刻刻警惕自己,將眼光放遠,一同為台灣共同的未來而努力。《誰與斯人慷慨同》想要表達的,是一個新聞人憂國憂民的態度,更是一個新聞人終身為之的做人準則;「寧鳴而死,不默而生」是張作錦對自己的期許,更是一個新聞人對於新聞專業的堅持。
本書內容涵蓋對兩岸交流的省思、對中國文人的緬懷、對政治人物的批判,以及對新聞人的期許。這是自《一杯飲罷出陽關》以來,張作錦再一次以懇切的態度,呼籲台灣民眾重視歷史、社會正義與道德的重要性。在歷史與政治定位逐漸模糊的台灣,在社會正義與道德感逐漸式微的現代,作者希望以自身文章,重新啟發台灣沉淪已久的道德觀,並勇於以新道德取代舊道德,為更美好的台灣一同努力。
寧靜革命不寧靜
台灣政治與社會上的「不寧靜」,幾乎全與大陸相處、相交、相容相關。從過去心理上的「剪不斷,理還亂」,到今天的「一中各表」、直航以及ECFA的簽訂,以及對和平紅利的嚮往,在馬英九主政下已經有了進步,但距離正常的交往還有十萬八千里。
所有的人要記住:台灣年輕的一代,在兩岸政策難以突破下,不能靠政府,祇有靠自己的本領、熱情、品德,以及調整的心態,才能立足社會,融入世界。
─高希均
從一九八○年代開始,台灣社會經歷了一場「寧靜革命」,政治上是從威權到民主,經濟上則是從勞力密集升級高科技,透過政經的改變,帶動一場「不寧靜」的智慧創新。高希均教授長期觀察台灣社會,以文字見證時代,本書的四十篇文章,分別代表了台灣八○年代的努力與奮鬥,九○年代的狂飆、二○○○年以後的不安與創造。
如果「不寧靜」是因為不斷有著「前進的動力」,那麼潛伏本書八萬餘字背後,就是前進動力的根源,字字著力。
全書以「大時代的思維」、「大時代的重要人物」、「大時代的世界觀」,回顧身處,歷數「方勵之、李登輝、施明德、楊振寧、丁渝洲、余秋雨、王永慶、陳水扁、蔣經國、孫震、鄭崇華、徐立德、唐飛、馬英九、王作榮」的行誼,以「軟實力」、「狂飆十年」、「成長力」、「藍海策略」、「另一個世界是可能的」、「世界熱平擠」、「美國如何重建輝煌」等為台灣社會引導先進觀念,精采論述,令人沉思再三。
永遠站在病人這一邊
今天台灣的醫療體系正在加速崩潰中,健保的改革刻不容緩。健保的改革要成功,需要全民的參與。只有在人民、醫界與政府之間對於全民健保達成「要什麼?不要什麼?」的共識後,共同設計出來的制度才可能為人民買到「健康」,為醫療工作者找回「專業的尊嚴」。
─黃達夫
黃達夫醫師,一位秉持著「尊重生命、尊重人性、追求真理」理念的醫者,一九九○年籌建了國內第一所癌症專科醫院--和信治癌中心醫院,二十多年來,不僅治療成績有目共睹,更充分實踐「以病人福祉為中心」、「視病猶親」的精神。
滿懷宗教家般熱忱的黃院長,致力於台灣醫療水準的提升以及醫學教育的改革,數十年如一日。在本書中,黃院長從健保改革到醫療品質的提升,從醫院管理、醫學價值觀到醫師的選才與養成等面向,提出懇切的建言與改進方向,希望能為台灣醫療體系,打造更健康的未來,也讓你我的健康,獲得真正的保障。
愛與正義
只有每一個人,都不放棄、不氣餒於內在正義的追求與外在正義的期待,也不怕自己的發聲會引來「狗吠火車」之譏,盡其當言、為所當為,那麼我們對社會的理想與願景才有實現的可能。
─陳長文
三十年來,陳律師持續關心兩岸事務、社會正義,不斷發表相關評論文章,另一方面積極投入公益與法學教育,鼓吹「幸福是總體概念」,改革司法弊病。經過他不斷奔走、投書,促成了許多善意,也終結諸多惡法。
關心人權、注重正義的陳長文律師,長年從事法律實務工作、致力於國際紅十字會的人道救援,加上海基會秘書長的難得經驗,使他在為文論述時,能充分深入淺出,言人之所未言。發自人性的關懷、理性的態度,細細品味下,充滿了細緻的文采、人性化的觀察、同理心的反思。
詩人紀伯倫說:「這世界若沒有愛你的心與你愛的心,那你不過是一粒飄蕩在宇宙中的塵埃。」本書四大主題:社會正義、法制建設、兩岸關係、愛與奉獻,正是陳長文律師一生的縮影。
與時代的對話
正如《預約五百年》一書中所指出的:人類歷史如大河直奔而下……我們就處在從秩序到脫序,從經驗到創新,從理性到混沌,加速的大河沖擊攪拌的世界。台灣,當然不可能脫離這個「沖擊攪拌的世界」。這二、三十年來,政黨輪替、兩岸交流、科技改變生活、文化多元開放。當然,也帶來了價值觀混亂、政黨對立、媒體亂世……。
因緣際會,我得以在這個轉型期中,陸續訪問到走過這個變動年代的許多關鍵人物。
─王力行
生命會隨時間消逝於歷史洪流中,文字卻記憶了永恆的聲音。歷史的經驗和典範的智慧如何在人類的時間上延續?本書透過一雙冷澈的記者之眼,將時代人物的睿智與精神補捉於聲音和文字中,不讓典範精神隨時間灰飛煙滅,留給後人永遠值得追尋的依據。
本書集結許多歷史性的專訪,站在歷史的高度與亞洲的政治典範、台灣經濟推手及兩岸文化人進行深刻的對話,記錄了時代人物為理想堅持的軌跡與風雨年代下的魄力變革,讓我們看見他們如何在歷史的軸線上領導、如何為繁華年代鋪路、如何放射理想的光芒。
我的台灣想像
不管我遇到什麼挫折或困難,總是希望將自己在國際上所觀察到的、所做過的、所努力的,能夠讓台灣的未來更具有前瞻性與生命力。
山外誠然有山,我們也有足以開拔的雙腳,以及永不灰心的美好想像!
─嚴長壽
從台灣、偏鄉到離島;開發或與保存爭議乃至轉型的創意;從金門、澎湖到阿里山的未來;從陸客、美食、文化自信到生活大國;從年輕人、教育沉痾到國際人才的匱乏……
本書裡的每篇文字,就好像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