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位哲學大師與學子面對面,暢談其學思歷程、畢生關注的學術重心,以及人生。
本書集結《哈佛哲學評論》一九九一至二○○一年之間進行的訪談,受訪者皆為當代英美哲學界各領域首屈一指的人物,包括劃時代鉅著《正義論》作者羅爾斯、符號學權威艾柯、實用主義大將羅逖、邏輯學家蒯因、康德復興健將艾勒森,以及帕特南、卡維爾、曼斯菲爾德等十四位。
面對大師級人物,訪談的學生發揮鍥而不捨的求問精神,亦不規避更大的哲學問題,諸如:「一開始,你是怎麼對哲學產生興趣的?」「你研讀哲學的目標為何?」「為什麼你認為哲學很重要?」等等,受訪者的思路經過抽絲剝繭,在問答之間,論點益發顯得透徹。
每篇訪談之前的導讀,為各門哲學主張提供了具體而微的座標;而各篇訪談針對受訪者的所長展開,對話主題涵蓋法律哲學、邏輯、形上學、文學、政治學等範疇,既展現哲學在人類知識體系中的多元面貌,亦可看見一個哲學家如何能對當代做出貢獻,更為未來學者指出了可能的方向。
本書集結《哈佛哲學評論》一九九一至二○○一年之間進行的訪談,受訪者皆為當代英美哲學界各領域首屈一指的人物,包括劃時代鉅著《正義論》作者羅爾斯、符號學權威艾柯、實用主義大將羅逖、邏輯學家蒯因、康德復興健將艾勒森,以及帕特南、卡維爾、曼斯菲爾德等十四位。
面對大師級人物,訪談的學生發揮鍥而不捨的求問精神,亦不規避更大的哲學問題,諸如:「一開始,你是怎麼對哲學產生興趣的?」「你研讀哲學的目標為何?」「為什麼你認為哲學很重要?」等等,受訪者的思路經過抽絲剝繭,在問答之間,論點益發顯得透徹。
每篇訪談之前的導讀,為各門哲學主張提供了具體而微的座標;而各篇訪談針對受訪者的所長展開,對話主題涵蓋法律哲學、邏輯、形上學、文學、政治學等範疇,既展現哲學在人類知識體系中的多元面貌,亦可看見一個哲學家如何能對當代做出貢獻,更為未來學者指出了可能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