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的衝突與對話,是中國思想史上最有趣的課題之一。秦漢以降,兩派學者或固守壁壘,或力主融通。在論辯的過程中,歷代學者不斷在整理與回顧之中找尋新方向,逐漸形成兩派各不相同的譜系與理念。兩派學者批判對方、迴護自身的言論,往往隱伏自身論述的調整與新詮,並汲取對方的優點,以奪回哲理的解釋權。「衝突」與「對話」往往是並存的,從某一層次來講,它們是一體的兩面:衝突在對話中默默發生,對話也在衝突中不斷展開。這種互動的模式,恰可藉由比較儒家《易》詮釋和道家《易》詮釋來理解。
《周易》強調最大衝突中的最大調和之理念,儒道思想的衝突與對話,正符合此一道理。《周易》的詮釋與儒道思想的互動,綿延中國三千年歷史文化,是中國思想史上至為複雜的大問題。本書由鄭吉雄教授、林永勝教授主編,選輯主題論文15篇,由易學專家鄭吉雄、林忠軍、淺野裕一、曾春海、黃明誠、金春峰、汪學群、張善文、孫劍秋、林永勝、黃忠天、賴貴三、伍振勳、賴賢宗、許朝陽等15位教授,分別從歷史背景、思想分析、文獻詮解等不同角度,進行廣泛的考察,冀能對中國思想史上發生在《易》詮釋場域中的儒道交融與互動,提供一個新的研究視角。
《周易》強調最大衝突中的最大調和之理念,儒道思想的衝突與對話,正符合此一道理。《周易》的詮釋與儒道思想的互動,綿延中國三千年歷史文化,是中國思想史上至為複雜的大問題。本書由鄭吉雄教授、林永勝教授主編,選輯主題論文15篇,由易學專家鄭吉雄、林忠軍、淺野裕一、曾春海、黃明誠、金春峰、汪學群、張善文、孫劍秋、林永勝、黃忠天、賴貴三、伍振勳、賴賢宗、許朝陽等15位教授,分別從歷史背景、思想分析、文獻詮解等不同角度,進行廣泛的考察,冀能對中國思想史上發生在《易》詮釋場域中的儒道交融與互動,提供一個新的研究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