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哲學最風起雲湧的年代
1781 年,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出版。
1804 年,黑格爾的哲學發展邁出最後一步,而康德也在該年過世。
短短二十三年的時間,卻發生了哲學史上最驚人的變遷:
從康德到費希特與謝林、再到黑格爾的整個哲學發展。
沒有這場變遷,就沒有浪漫主義,
也無由出現黑格爾系統崩潰後的產物——馬克思主義與存在主義,
甚至也無從導致歐陸哲學與英美哲學的分裂。
亨利希於 1973 年應邀至哈佛大學進行講座,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首次有德國哲學大師親身對美國學界陳述自己的研究。他的講座震撼了美國學界,並就此成為傳奇。
亨利希動人地詮釋了德國觀念論的歷史及其與當代哲學的關係:他從康德系統裡的結構和衝突開始,自近代思潮的哲學主題和當時的文化狀況去理解康德主義以及史賓諾莎哲學的復興,接著仔細鋪陳費希特的《知識學》,然後綜觀由諾瓦利斯、施列格和賀德林所開啟的浪漫主義,最後以黑格爾系統的簡述做結。
1781 年,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出版。
1804 年,黑格爾的哲學發展邁出最後一步,而康德也在該年過世。
短短二十三年的時間,卻發生了哲學史上最驚人的變遷:
從康德到費希特與謝林、再到黑格爾的整個哲學發展。
沒有這場變遷,就沒有浪漫主義,
也無由出現黑格爾系統崩潰後的產物——馬克思主義與存在主義,
甚至也無從導致歐陸哲學與英美哲學的分裂。
亨利希於 1973 年應邀至哈佛大學進行講座,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首次有德國哲學大師親身對美國學界陳述自己的研究。他的講座震撼了美國學界,並就此成為傳奇。
亨利希動人地詮釋了德國觀念論的歷史及其與當代哲學的關係:他從康德系統裡的結構和衝突開始,自近代思潮的哲學主題和當時的文化狀況去理解康德主義以及史賓諾莎哲學的復興,接著仔細鋪陳費希特的《知識學》,然後綜觀由諾瓦利斯、施列格和賀德林所開啟的浪漫主義,最後以黑格爾系統的簡述做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