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能變好嗎?自我心理學幫你好好做自己 | 拾書所

我還能變好嗎?自我心理學幫你好好做自己

$ 324 元 原價 360

致  不喜歡自己、只看到自己缺點的你
覺得自己笨、覺得自己卑微、虛偽,
所以討厭自己的性格、懷疑自己的價值,變得愈來愈沒自信……
然而,「自我心理學」說,生而為人都不完美。但,
我們仍能進化成更好的自己!

北京師大心理學院王軼楠博士率領「自我心理學」研究生團隊
共同創作的心理學科普文集
以專業又風趣的文章一層層剖析什麼是自我,
幫助你更了解自己、接納自己,然後喜歡自己。


——我不是真的那麼負面,但就是會這麼想、這麼做
——我找不到自己值得喜歡的地方,誰能教我怎麼做

自戀、自私、自以為了不起、外貌協會……,
這些被普遍認定是不好的心態,在心理學裡,其實都沒有好壞對錯。
相反的,別執著於想改變、想擺脫這些「缺點」,
因為你換來的,很可能是錯失讓自己變得更好的機會!

我們的各種傾向都是正常的心理反應,不用過分譴責或否定自己
——看不順眼別人過很爽是小心眼?
——認為自己最重要很自私?
——愛呷假細意就是虛偽?

當然不是這樣!
美國心理學家喬治.米德認為,
我們根據情境來扮演不同的角色,展現不同的性格和行為,是自我社會化的展現。
這並不是一種病態,你所表現出來的每個你,其實都是真實的你的一部分。

所以,我們每個看似負面的行為或心態其實都不是壞事,也不代表一個人的全部。
當你把目光放在自己的「缺點」上時,別只是討厭和懷疑,
探究出這些缺點背後的心理原理,借力使力,
這些看似不完美的人格特質反而能夠發揮力量,讓你得到另一個更好的自己。

電影主角的故事都有我們的影子,也有我們想要的答案
《功夫熊貓》裡的熊貓阿波,滿心困惑也難以接受自己爸爸竟然是隻鵝;
《麻雀變公主》裡的高中生蜜亞,極度無法適應自己是個一國公主的新身分;
《心靈捕手》裡從小被遺棄、虐待的威爾,用混身是刺的態度隱藏滿是傷痕的心……

這些劇情雖然在電影裡,但對我們而言一點都不陌生,
因為真實世界的你我,也都可能遇到自我認同、身分轉換的困擾,
渴望被愛卻不知如何被愛的痛苦。
更甚者,我們可能一直表現出自卑、易怒、霸道等外在行為,
卻不知這些負面表現從何而來,該如何改變。

別害怕跟那些令你心慌的事物正面對決!
面對自己潛意識裡最恐懼的事實,就能修正自我認知,邁出新的步伐;
過去並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你現在選擇做什麼樣的人。
當我們勇於接受不同身分的自己,樂於去嘗試、挑戰,
並善於從失敗中反思和汲取經驗時,
我們就會在這一系列過程中真正的自我蛻變!

歷史可以重寫,重新客觀的看待過往,就能找回正版人生!
原生家庭和童年經歷會影響一個人的成長,但並不表示,
被過去的負面環境和事件塑造而成的我們,就註定一輩子無法改變。
所謂過去,只是記憶的一部分——記錄、保存、再現、回憶,
這個流程會因為各種因素造成偏差,我們會選擇性的記得一些、遺忘一些,
這樣走過來的我們,被自己的主觀和想像綑綁。
 
現在請你相信:歷史是可以重寫的!
重新客觀的看待過往,用旁觀者的角度去觀察、感受、解讀過去,
當我們挖掘出被有意或下意識忽視的真實後,就能形成一個不被過往束縛的我們,
曾經的遺憾、不完美將被填滿,進化成為能夠欣賞自己、喜歡自己的我們。

【金句摘錄——這樣想,找回你的正版人生!】
我們對自己的同情、理解和善意不是出於我們擁有過人的價值,而僅僅因為每個人本身都值得被善待。
傷疤是會痊癒的。你應該放下過去,因為過去並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你現在選擇做什麼樣的人。
不同角色表現的你,都是真實的你,它們其實是統一的記憶、情感以及價值觀,它們的整合組成了一個完整的你。
在不同情境下表現出不同的性格,其實是社會適應的一種表現,它不是虛偽,更不是病態。
給自己一些自信,肯定自己,不要整天活在大神們的陰影之下,相信自己也很棒。
你的身世雖然很不幸,但是這並不能決定你是誰。真正重要的是以後的故事,是你選擇成為誰。
當我們勇於接受現實自我與應該自我之間的差距,樂於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去嘗試、挑戰,真正行動起來,並善於從失敗中反思和汲取經驗時,我們就會在這一系列過程中完成真正意義上的自我蛻變!

本書特色

★ 作者背景「北京師大心理學院」入選2020年英國「QS世界大學排名」心理學科前百大,內容專業有分量,不只是一碗雞湯。
★ 用大眾熟知的小說及電影主角為例,剖析常見行為背後的心理,代入感強,簡單易懂。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