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青年藝術家的信》(蔣勳著)
「如果我們的生活被塞滿了,我們還能有空間給美嗎?如果我們的心靈沒有空間,美要如何進來呢?」作者向青年藝術家傳達的是,使一個人走向藝術的,不是嚴肅的訓話,而是一些身體深處揮之不去的感覺記憶。作者並不是教讀者具體的寫詩、畫畫、作曲、舞蹈的技巧,也不是教導一切與藝術有關的形式,本書所重視的是「感官」,是打開視覺、開啟聽覺、用全部的身體去感覺氣味、重量、質地、形狀、色彩;是在做為藝術家之前,先為自己準備了豐富的人的感覺。
作者鼓勵如果要做一個藝術家,那麼永遠不可以腐朽衰老,不論幾歲,不論可能有多少職位與薪資,生命裡有真正的追求,就大膽地出走!真正的藝術家,不會把自己置放在安逸、有保障的固定生活裡,不會是緊緊抓著腐鼠不放的鴟鴞,要大膽飛出去,飛去廣闊的世界。日復一日的原地踏?,只會增加生命的腐爛萎縮,只有不斷出走,不斷重新出發,才能保有活潑、健康而年輕的生命力,也才感受得到真正創造的快樂,感受得到真正的美。
《給青年建築師的信》(漢寶德著)
漢寶德提出「大乘的建築觀」,建議青年人以入世的精神從事建築,他也提倡「雅俗共賞的建築觀」,即人文主義兼顧雅俗的美學態度,認為只有如此才能完成建築的社會任務。
對於傳統建築,漢寶德主張「好的才保存」而非「保存就是好」。並不主張年輕建築師太過投投入傳統建築研究,恐怕青年建築師因過於沈迷「記憶的價值」,而回不到創作的途徑。
漢寶德在書中談建築的空間思考、探討什麼是具有「通識觀」的建築設計,探索現代與後現代之間的建築內涵,以及個人風格與建築傳統之取捨,最後綜論「建築這一行」,提供建築新人完整的建築內在與外在視野。
《給青年詩人的信》
里爾克除了在國際詩壇負盛名外,其一生的書信內容廣博、洋洋灑灑,不但創作量驚人、足以震攝國際,其豐富的哲思與情感,也透露出這位大師力求成熟、努力琢磨的過程。他不但寫信給妻子、寫給忘年之交,多到幾乎一日上百封,更願意與一位有心於詩藝創作的青年學子寫了長達六年的信。這十封信正是他回覆一位素昧平生的年輕詩人卡普斯的信,雖然當時的里爾克也很年輕(二十八歲),但他的沉穩與歷練、自信與成就已足以為文壇榜樣,其不顧一切傾囊相授的熱誠亦由此可見。
本書所選集的十封信,不但是他對這位年輕詩人提出的建言,更是他對詩創作者步上詩壇最真切的警語。行文間不僅流露出詩人的堅毅,也反映出藝術創作者面對孤獨與自我修為的執著與不悔,對於現今的年輕藝術家是一帖醍醐灌頂的良方。
《給青年小說家的信》
「文學抱負的基本性質是,是有才華的人如果能夠充分運用自己的才華,那就是對這一才華的最高獎勵,這種獎勵遠超過創作成果所獲得的一切名利。
所謂文學才華是,作家從內心深處感到寫作是他所經歷的最美好事物,因為對作家來說,寫作意味著最好的生活方式,作家並不十分在意其作品可能產生的社會、政治和經濟後果。
文學才華推動人們將畢生精力投入一種很奇特的活動,那就是有一天突然感到自己被召喚,身不由己地投入,並使出渾身解數,終於覺得實現了自我的價值。所以文學才華不是只有編故事而已,它的精神來源是反抗精神。換言之,從事虛構的、與現實不同的創作,就是要用這種間接的方式去拒絕和批評現實世界。
要成為出色小說家,必須要有一種連貫而必要的風格,所以,尋找自己的風格非常重要。首先要多方閱讀,若不大量閱讀優美的文學作品,就不可能掌握豐富流暢的語言。但在閱讀之時,切記避免模仿頂尖小說家的風格,因為小說作者如果不能創造自己的風格,就難具有使故事變得生動的說服力。
一部小說的完整故事就像一個多面體,是從各種材料挑選和省略後的部分所組成,一旦題材除去不必要的材料和為了達成某種效果而刻意省略的部分,小說就有了其獨特的形式。這個特別的形式,就是小說家原創性的表現。」
《給青年反對者的信》
「反對者」(contrarian)與「異議分子」(dissent)不同之處在於其具有不隨波逐流的堅持信念,對一切既有事物抱持質疑而不輕信的態度。由於社會上許多不幸與不義皆由人為所致,而不是天生既定無法改變的,因此要不要忍受下去就成了一種人生決定。
希鈞斯強調,人們普遍視為理所當然的,往往形成命定論或是犬儒心態,必須不斷提醒自己,不要讓自己的想法受到任何黨派或派系的宰制,無論他們心智如何高超。反對者的守則還包括不可相信高談闊論「我們」的任何演說者,或是是以「我們」之名說話的人。如果你發現愈來愈相信類似的高調,那麼就要警惕,因為追尋安全與多數認同不見得就是團結一致,反倒可能是共識、暴政與部落主義的另一種名稱。
身為大英帝國殖民官的後裔,希鈞斯卻勇於反抗既定現實,揭發社會不公,並堅持成為一位國際主義者。本書提醒我們,一個人如果要堅持不人云亦云,一定要向那些對抗舊體制的艱苦經驗學習。西方著名的反對者希鈞斯正是這股永不屈服精神的代言人。
《給青年CEO的信》
貝瑞雖然才14歲,卻有一個領悟:他不再想實現童年時代的夢想,做滿身塵土的考古學者,而要更上一層樓,做管理考古學者的人。因此,他決定成為CEO(執行長)。
貝瑞不知道該從什麼地方著手,於是寫信給全球上百家知名企業的執行長,問他們:「怎樣才能成為執行長?」
接下來,是許多驚人的發現,以及精彩的靈感。
在「給青年CEO的信」中,舉世最傑出、最有成就的企業及產業領袖,將和讀者分享他們直接而坦率的想法,對於如何在企業階梯中登峰造極、如何完成他們的任務,亦提出權威的建議。他們體念這位意志堅定青年的志向,為貝瑞提出私房指引,而這些難能可貴的意見,對每個人都是莫大的啟發。只要有成功的夢想和意願,不論哪一種背景、哪一個年紀,任何人都可以學到珍貴的經驗。
這些私人信函來自於舉世最具影響力、最傑出的主管──包括美國媒體巨擘維康(Viacom)的雷史東(Summer Redstone)、卡夫食品(Kraft Foods)的霍爾頓(Betsy Holden)、史普林特(Sprint)的董事長兼總執行長艾斯雷(William T. Esrey)、邦諾(Barnes & Noble)書店的創辦人瑞奇歐(Len Riggio)、美國運通公司的古樂(Harvey Golub)……,以及其他企業界舉足輕重的人物,這些登峰造極的人物提供了許多彌足珍貴的實務經驗給讀者參考。
本書蒐集了近百位企業最高主管的信函,他們以真誠、幽默、坦白、決心、鼓勵,和熱忱的筆觸,透露了他們個人的成功秘訣──不只包括企業生涯,也掌握了人生的關鍵。
《給青年學生的十封信》
台灣的大專學生與外國學生相較,有成熟緩慢而延後的現象。本書作者認為該現象產生的因素,多半緣於青年人不知為誰而讀、為誰而工作、為誰而活。
本書十封信:1. 愛因斯坦、倫琴與聯想力2. 學習外語的訣竅3.閱讀是終身學習的唯一途徑 4.象形文字的現代問題5.智識分子與知識分子6.研究不是專業名詞,是生活的態度7.為什麼要求學?8.勇於提出合理建議,社會才會進步9.你的典範是誰?10.如果我重做大學生,非常切中上述現象,也提供了思考與解決的脈絡,適合所有青年學子,為人父母、師表者,甚至一般人閱讀、參考。
《給青年律師的信》
很多律師從未在正義與邪惡中做出明確的抉擇。
略過哈姆雷特裡「生存還是死亡?」的辨證思考,
他們向社會已普遍接受的權貴腐敗接近。
常常在體認自己太接近時——有時候一直沒有發覺——已經深陷腐敗,無法挽回。
亞倫‧德修茲用自己數十載的個人經驗寫成這本睿智、又幽默的指引,建議年輕人行事大膽、熱情、獨立,也討論到專業倫理與社會現實的議題。他在書中寫道:「我寫本書的目標,是鼓勵其他人從我的成功和失敗中學到教訓,看我做出正確或錯誤的決定時,也能從中得到領悟。」本書近似反省的態度來檢視德修威茲自身專業,也寫出了人生態度、法務專業,提供年輕的法務從業人員有關法律事務的藝術與實務。
《給青年知識追求者的信》
站在進入大學等嚴肅學術體制前,許多年輕人惶恐無助。成為一位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者,應該是許多大學生曾經想過的生涯。看著台上教授展露著豐富學識涵養及精湛的觀點,如果有足夠的能力成為一位為社會盡力的學術研究人,進入學術研究機構,也是應該受到鼓勵的選擇。《給青年知識追求者的信》絕對足以成為畢生目標為社會科學學術研究的準則手冊。
什麼是研究?社會科學的知識探索是什麼過程?研究者究竟在追求什麼?研究者究竟在追求什麼?由國內著名經濟學家,中央研究院前副院長朱敬一院士來解釋學術這個生涯,成為引導此一生涯方向的重要指標。針對很多技術性的問題都有直接並且詳細的探討,例如如何爭取教職、如何面對國際論文評論壓力、如何找到研究方向……等。
《給青年心理諮商師的信》
以正面思考維繫著健康的心理狀態,已成為心理諮商的主流。在這個心理健康重要的時代,瑪莉‧派佛以多本著作及三十多年的臨床經驗,引發對青少年文化認知偏差與世界移民認同等重大議題的權威討論,讓世界心理學界對心理諮商有影響深遠的發展。世人所面對的痛苦迷惘,現代社會可能造成的強大壓力,都讓作者企盼能提供讀者能找到生命的意義與希望。
派佛醫師以「瑪莉阿姨」為名,透過一封封筆觸溫和的信,和她的學生蘿拉促膝談心,分享人生最真實的痛苦掙扎。本書在紐約911恐怖事件之後,世界最需要方向的時候開始成書,也讓作者對全球的心靈狀態熱切地提出她的診斷。用心理諮商的觀點,以誠信和同情心為出發點來幫助現代
「如果我們的生活被塞滿了,我們還能有空間給美嗎?如果我們的心靈沒有空間,美要如何進來呢?」作者向青年藝術家傳達的是,使一個人走向藝術的,不是嚴肅的訓話,而是一些身體深處揮之不去的感覺記憶。作者並不是教讀者具體的寫詩、畫畫、作曲、舞蹈的技巧,也不是教導一切與藝術有關的形式,本書所重視的是「感官」,是打開視覺、開啟聽覺、用全部的身體去感覺氣味、重量、質地、形狀、色彩;是在做為藝術家之前,先為自己準備了豐富的人的感覺。
作者鼓勵如果要做一個藝術家,那麼永遠不可以腐朽衰老,不論幾歲,不論可能有多少職位與薪資,生命裡有真正的追求,就大膽地出走!真正的藝術家,不會把自己置放在安逸、有保障的固定生活裡,不會是緊緊抓著腐鼠不放的鴟鴞,要大膽飛出去,飛去廣闊的世界。日復一日的原地踏?,只會增加生命的腐爛萎縮,只有不斷出走,不斷重新出發,才能保有活潑、健康而年輕的生命力,也才感受得到真正創造的快樂,感受得到真正的美。
《給青年建築師的信》(漢寶德著)
漢寶德提出「大乘的建築觀」,建議青年人以入世的精神從事建築,他也提倡「雅俗共賞的建築觀」,即人文主義兼顧雅俗的美學態度,認為只有如此才能完成建築的社會任務。
對於傳統建築,漢寶德主張「好的才保存」而非「保存就是好」。並不主張年輕建築師太過投投入傳統建築研究,恐怕青年建築師因過於沈迷「記憶的價值」,而回不到創作的途徑。
漢寶德在書中談建築的空間思考、探討什麼是具有「通識觀」的建築設計,探索現代與後現代之間的建築內涵,以及個人風格與建築傳統之取捨,最後綜論「建築這一行」,提供建築新人完整的建築內在與外在視野。
《給青年詩人的信》
里爾克除了在國際詩壇負盛名外,其一生的書信內容廣博、洋洋灑灑,不但創作量驚人、足以震攝國際,其豐富的哲思與情感,也透露出這位大師力求成熟、努力琢磨的過程。他不但寫信給妻子、寫給忘年之交,多到幾乎一日上百封,更願意與一位有心於詩藝創作的青年學子寫了長達六年的信。這十封信正是他回覆一位素昧平生的年輕詩人卡普斯的信,雖然當時的里爾克也很年輕(二十八歲),但他的沉穩與歷練、自信與成就已足以為文壇榜樣,其不顧一切傾囊相授的熱誠亦由此可見。
本書所選集的十封信,不但是他對這位年輕詩人提出的建言,更是他對詩創作者步上詩壇最真切的警語。行文間不僅流露出詩人的堅毅,也反映出藝術創作者面對孤獨與自我修為的執著與不悔,對於現今的年輕藝術家是一帖醍醐灌頂的良方。
《給青年小說家的信》
「文學抱負的基本性質是,是有才華的人如果能夠充分運用自己的才華,那就是對這一才華的最高獎勵,這種獎勵遠超過創作成果所獲得的一切名利。
所謂文學才華是,作家從內心深處感到寫作是他所經歷的最美好事物,因為對作家來說,寫作意味著最好的生活方式,作家並不十分在意其作品可能產生的社會、政治和經濟後果。
文學才華推動人們將畢生精力投入一種很奇特的活動,那就是有一天突然感到自己被召喚,身不由己地投入,並使出渾身解數,終於覺得實現了自我的價值。所以文學才華不是只有編故事而已,它的精神來源是反抗精神。換言之,從事虛構的、與現實不同的創作,就是要用這種間接的方式去拒絕和批評現實世界。
要成為出色小說家,必須要有一種連貫而必要的風格,所以,尋找自己的風格非常重要。首先要多方閱讀,若不大量閱讀優美的文學作品,就不可能掌握豐富流暢的語言。但在閱讀之時,切記避免模仿頂尖小說家的風格,因為小說作者如果不能創造自己的風格,就難具有使故事變得生動的說服力。
一部小說的完整故事就像一個多面體,是從各種材料挑選和省略後的部分所組成,一旦題材除去不必要的材料和為了達成某種效果而刻意省略的部分,小說就有了其獨特的形式。這個特別的形式,就是小說家原創性的表現。」
《給青年反對者的信》
「反對者」(contrarian)與「異議分子」(dissent)不同之處在於其具有不隨波逐流的堅持信念,對一切既有事物抱持質疑而不輕信的態度。由於社會上許多不幸與不義皆由人為所致,而不是天生既定無法改變的,因此要不要忍受下去就成了一種人生決定。
希鈞斯強調,人們普遍視為理所當然的,往往形成命定論或是犬儒心態,必須不斷提醒自己,不要讓自己的想法受到任何黨派或派系的宰制,無論他們心智如何高超。反對者的守則還包括不可相信高談闊論「我們」的任何演說者,或是是以「我們」之名說話的人。如果你發現愈來愈相信類似的高調,那麼就要警惕,因為追尋安全與多數認同不見得就是團結一致,反倒可能是共識、暴政與部落主義的另一種名稱。
身為大英帝國殖民官的後裔,希鈞斯卻勇於反抗既定現實,揭發社會不公,並堅持成為一位國際主義者。本書提醒我們,一個人如果要堅持不人云亦云,一定要向那些對抗舊體制的艱苦經驗學習。西方著名的反對者希鈞斯正是這股永不屈服精神的代言人。
《給青年CEO的信》
貝瑞雖然才14歲,卻有一個領悟:他不再想實現童年時代的夢想,做滿身塵土的考古學者,而要更上一層樓,做管理考古學者的人。因此,他決定成為CEO(執行長)。
貝瑞不知道該從什麼地方著手,於是寫信給全球上百家知名企業的執行長,問他們:「怎樣才能成為執行長?」
接下來,是許多驚人的發現,以及精彩的靈感。
在「給青年CEO的信」中,舉世最傑出、最有成就的企業及產業領袖,將和讀者分享他們直接而坦率的想法,對於如何在企業階梯中登峰造極、如何完成他們的任務,亦提出權威的建議。他們體念這位意志堅定青年的志向,為貝瑞提出私房指引,而這些難能可貴的意見,對每個人都是莫大的啟發。只要有成功的夢想和意願,不論哪一種背景、哪一個年紀,任何人都可以學到珍貴的經驗。
這些私人信函來自於舉世最具影響力、最傑出的主管──包括美國媒體巨擘維康(Viacom)的雷史東(Summer Redstone)、卡夫食品(Kraft Foods)的霍爾頓(Betsy Holden)、史普林特(Sprint)的董事長兼總執行長艾斯雷(William T. Esrey)、邦諾(Barnes & Noble)書店的創辦人瑞奇歐(Len Riggio)、美國運通公司的古樂(Harvey Golub)……,以及其他企業界舉足輕重的人物,這些登峰造極的人物提供了許多彌足珍貴的實務經驗給讀者參考。
本書蒐集了近百位企業最高主管的信函,他們以真誠、幽默、坦白、決心、鼓勵,和熱忱的筆觸,透露了他們個人的成功秘訣──不只包括企業生涯,也掌握了人生的關鍵。
《給青年學生的十封信》
台灣的大專學生與外國學生相較,有成熟緩慢而延後的現象。本書作者認為該現象產生的因素,多半緣於青年人不知為誰而讀、為誰而工作、為誰而活。
本書十封信:1. 愛因斯坦、倫琴與聯想力2. 學習外語的訣竅3.閱讀是終身學習的唯一途徑 4.象形文字的現代問題5.智識分子與知識分子6.研究不是專業名詞,是生活的態度7.為什麼要求學?8.勇於提出合理建議,社會才會進步9.你的典範是誰?10.如果我重做大學生,非常切中上述現象,也提供了思考與解決的脈絡,適合所有青年學子,為人父母、師表者,甚至一般人閱讀、參考。
《給青年律師的信》
很多律師從未在正義與邪惡中做出明確的抉擇。
略過哈姆雷特裡「生存還是死亡?」的辨證思考,
他們向社會已普遍接受的權貴腐敗接近。
常常在體認自己太接近時——有時候一直沒有發覺——已經深陷腐敗,無法挽回。
亞倫‧德修茲用自己數十載的個人經驗寫成這本睿智、又幽默的指引,建議年輕人行事大膽、熱情、獨立,也討論到專業倫理與社會現實的議題。他在書中寫道:「我寫本書的目標,是鼓勵其他人從我的成功和失敗中學到教訓,看我做出正確或錯誤的決定時,也能從中得到領悟。」本書近似反省的態度來檢視德修威茲自身專業,也寫出了人生態度、法務專業,提供年輕的法務從業人員有關法律事務的藝術與實務。
《給青年知識追求者的信》
站在進入大學等嚴肅學術體制前,許多年輕人惶恐無助。成為一位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者,應該是許多大學生曾經想過的生涯。看著台上教授展露著豐富學識涵養及精湛的觀點,如果有足夠的能力成為一位為社會盡力的學術研究人,進入學術研究機構,也是應該受到鼓勵的選擇。《給青年知識追求者的信》絕對足以成為畢生目標為社會科學學術研究的準則手冊。
什麼是研究?社會科學的知識探索是什麼過程?研究者究竟在追求什麼?研究者究竟在追求什麼?由國內著名經濟學家,中央研究院前副院長朱敬一院士來解釋學術這個生涯,成為引導此一生涯方向的重要指標。針對很多技術性的問題都有直接並且詳細的探討,例如如何爭取教職、如何面對國際論文評論壓力、如何找到研究方向……等。
《給青年心理諮商師的信》
以正面思考維繫著健康的心理狀態,已成為心理諮商的主流。在這個心理健康重要的時代,瑪莉‧派佛以多本著作及三十多年的臨床經驗,引發對青少年文化認知偏差與世界移民認同等重大議題的權威討論,讓世界心理學界對心理諮商有影響深遠的發展。世人所面對的痛苦迷惘,現代社會可能造成的強大壓力,都讓作者企盼能提供讀者能找到生命的意義與希望。
派佛醫師以「瑪莉阿姨」為名,透過一封封筆觸溫和的信,和她的學生蘿拉促膝談心,分享人生最真實的痛苦掙扎。本書在紐約911恐怖事件之後,世界最需要方向的時候開始成書,也讓作者對全球的心靈狀態熱切地提出她的診斷。用心理諮商的觀點,以誠信和同情心為出發點來幫助現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