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情感忽視:為何我們總是渴望親密,卻又難以承受? | 拾書所

童年情感忽視:為何我們總是渴望親密,卻又難以承受?

$ 300 元 原價 380

冷漠疏離、缺乏安全感、不敢表達真實情感的人,
往往來自「情感真空」的家庭。
他們不是不愛你,只是沒有能力回應你。
修復童年被忽視的情感需求,終止世代情緒傳承,找回愛的能力!


★全球首倡「童年情感忽視」(CEN)議題的心理經典
★一覽12種情感失能的父母類型
★受忽視者成年後的10種心理特徵
★隨附「感覺詞彙表」(841種形容詞),練習指認自己的情緒

「為何別人常說我看起來有距離感、不好親近?」
「為何我明明渴望與人親密,卻又害怕被打擾?」
「為何我經常在社交場合中感到不自在?」
「為何我對請求別人幫助甚感為難?」
「為何我寧可和動物相處,也不願與人相處?」

一直以來,我們都「知道」父母愛我們。但知道畢竟不是「感覺」。
童年時期,我們需要「感覺」到自己的情感需求,被父母理解、接納且回應。 
然而,有些父母對孩子表達的情感需求,往往視而不見、充耳不聞。

世上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有完美的童年。
大多父母不了解「愛孩子」和「感受孩子」,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
即使是照顧周全的爸媽,也可能做出忽視孩子情感需求的行為,使其留下陰影。

受到「童年情感忽視」的人,長大以後,外表上通常看起來很正常——
他們聰明優秀、體面光鮮、討人喜歡,別人很難看出他們內在極其匱乏,
只有那些最親近他們的人,才得以瞧見一些蛛絲馬跡。
他們往往在面對生命中的困境時,會下意識地責怪自己:
「為什麼我那麼難搞?」
「為什麼又搞砸了一段關係、一份工作?」
「為什麼我總是焦慮、易怒、憂鬱、容易不安?」
「我的內心究竟缺少了什麼?」

這一切的答案,就在心理學界近年熱議的「童年情感忽視」。

12種情感失能的父母類型】
1. 自戀型父母:充滿了優越感,要求孩子表現完美,不能丟父母或家族的臉。
2. 權威型父母:期待孩子按照父母的規定行事,都是「為你好」,不要問為什麼。
3. 放縱型父母:未盡責地為孩子提供限制或規範,不敢對孩子說「不」。
4. 活在憂傷裡的單親父母:因離婚或喪偶的情緒風暴,而無力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
5. 成癮型父母:正常及不正常時判若兩人,孩子無法預測下一刻父母是哪個面貌。
6. 憂鬱型父母:沒有足夠的精力或熱情來教養孩子,不是顯得暴躁就是悶悶不樂。
7. 工作狂父母:生活重心都在工作上,沒時間去注意孩子有什麼需求或感受。
8. 需照顧特殊家庭成員的父母:家中有重病的人讓父母分身乏術,無暇關心孩子情緒。
9. 成就與完美導向型父母:不斷給孩子壓力,逼迫孩子達成父母想要的目標。
10. 反社會型父母:反社會者的特徵即是本身沒有罪惡感、缺乏同情心。
11. 身兼父職或母職的孩子:強迫孩子表現得跟大人一樣,孩子甚至要照顧父母。
12. 為孩子著想但缺乏自覺的父母:一廂情願地對孩子好,卻忽視了孩子的「感覺」。

10種受忽視者的行為特徵】
1. 空虛感:常覺得自己像個局外人一般,格格不入。
2. 反依賴:在親近的關係裡會感到不自在。
3. 不切實際的自我評價:放大自己的缺點,覺得自己不如別人。
4. 虧待自己,把同情心留給別人:對自己比對別人更嚴苛。
5. 罪惡感與羞恥感:認為如實表達情緒是軟弱的表現。
6. 針對自己的憤怒與自責:對自己有種厭惡的感覺。
7. 極力想隱藏真實情感:覺得一旦深交,別人就不會喜歡我了。
8. 無力滋養自己和別人:不喜歡需要別人,也不喜歡被別人需要。
9. 缺乏自我紀律:做事常拖拖拉拉、雜亂無章。
10. 述情障礙:無法覺察、瞭解、表達自己的情緒。

10個修復童年情感忽視的練習】
1.「感覺詞彙表」:841種形容詞,練習覺察自己和他人的情緒
2.「說不」改變清單
3.「請求幫助」改變清單
4.「喜歡和不喜歡」改變清單
5.「快樂優先」改變清單
6.「飲食習慣」改變清單
7.「運動」改變清單
8.「休息和放鬆」改變清單
9.「自我紀律」改變清單
10.「自我安慰」改變清單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