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兩千年,薩依德在黎巴嫩邊界向以色列投擲石塊,這個舉動被媒體拍下並大幅刊登、引起眾多爭論。
維也納佛洛伊德博物館因而臨時取消一場早已向薩依德預定的演講活動,這個反應立刻引起許多學界人士抗議;倫敦佛洛伊德博物館為表支持,邀請薩依德發表那場因政治理由而取消的演說。
本書便是這「流亡」的講詞紀錄。
這段歷程不得不讓人想到佛洛伊德的流亡經驗,也是維也納到倫敦。此時,佛洛伊德正在從事他生前的最後一本書--《摩西與一神教》;巧合的是,薩依德演講的題目正是談論這本流亡之作。
演講後約兩年,薩依德猝然病逝,這本書於是成為其生前最後作品。
這種種巧合讓人不禁懷疑國族、身分所產生的政治悲劇,是否會一再發生?總讓知識份子在離開人世前惦念不忘?
薩依德在此書中挖掘佛洛伊德談論「身分」的複雜性與開放性,並延伸到今天的以巴關係,提供當代人一種可能的身分模式,試圖逃離民族國家的箝制。文後尚有著名精神分析學者賈珂琳‧蘿思(Jacquline Rose)的精彩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