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嫉妒
幾乎所有關於建立一個完全和睦的社群和徹底安定的世界的夢想,所有為了使人類達到和諧而採取的非常「實際的」進步綱領,都認為總是能夠想出什麼辦法使人「擺脫嫉妒」。人們以為,如果人人都住得好,吃得好,身體健康,並且至少受過一點高等教育,那麼一切我們可以歸之於由嫉妒引起衝突、偏見和罪行將統統不復存在。
這種信念部分地來自以下這個錯誤,就是在觀察嫉妒現象時,只盯住引起嫉妒的事物,而把嫉妒者看成一個正常的人,認為只要嫉妒的對象一旦消失,他就會立即停止嫉妒活動。所以,人們盡量設法消除嫉妒對象,或者盡量設法使所有的嫉妒者提高到某一生活水平,使他們不再有什麼值得嫉妒的東西,因而停止嫉妒。由於嫉妒本身多半知道由自己來張羅它的對象,並且嫉妒根本不取決於不平等的程度,因此,這種解決方法徒勞無益。
使人類擺脫嫉妒的期望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如果不具備產生嫉妒的能力,那就根本不可能產生社會。如果一個人沒有經歷過嫉妒他人或對某物眼紅時,由痛苦、能力、誘惑帶給他的那些體驗,並從而做好準備,就不會學會去適應某種社會環境。歸根結底,一個社群成員的成就,取決於他是否充分懂得了控制這種動力並使之提高;而不懂得這種動力,就不可能長大成材、有所做為。於是,我們面臨一種無法解決的矛盾:嫉妒是最不合群的、破壞性最大的精神行為,但同時卻又是最帶有社會傾向的。如果不考慮,所有的人對其他人說來至少是潛在的或想像中的
作者簡介
赫爾穆特.舍克(Helmut Schoeck)
1922年7月3日生於奧地利,曾就讀於慕尼黑大學和圖賓根大學。1948年取得哲學博士學位。1965年起擔任德國美國美因茲大學教授,逝於1993年。主要著作有《「人性的,過於人性的」一書中的尼采哲學》(1948)、《社會學及其疑難問題的歷史》(1953)、《科學方法和各種價值》(1960)、《相對論和研究有關人的學問》(1961)、《精神瘐學和責任心》(1962)、《嫉妒》(1966)、《社會學辭典》(11版,1982)等。
譯者簡介
王祖望,北京市人,1928年生,1952年北京清華大學畢業,主修英國語言文學和俄羅斯語言文學。從事英、日、法、俄、德五種文字的翻譯工作,撰寫、翻譯、編著書籍有十六種。現任北京市世界語協會理事會理事及學術委員會委員等職務。
張田英,江蘇吳江縣人,1952年生,1975年南京大學外文系德語專業。已發表譯著主要有《恩格斯的青年時代》、《漢譯德中遇到的一些問題》、《童話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