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世界的單薄,奪去你生命的厚度:以印度哲學為師,找回內心的自由權 | 拾書所

別讓世界的單薄,奪去你生命的厚度:以印度哲學為師,找回內心的自由權

$ 198 元 原價 250

不懂死亡,曲解存在,驅使我們無明而盲從,不斷做出錯誤選擇。

用一套不一樣的思維,爬梳內在的恐懼與得失心,

就能以寬闊從容,迎接生命厚實的一切。

 

九○後、熟悉漢藏梵英四種語言、周遊各國的佛教學者及「快樂大學」創辦人,

邀請你一起思辨生命本質,驅散消費主義下的成功迷思和生存焦慮,

以印度哲學重新認識自己,回應複雜世界!

 

十二歲時,我看過的屍體不下三、四百具。

跟死亡的近距離接觸,是件令人非常有收穫的事情,因為在死亡的面前,原先既有的形象或心防,都會崩解。

我發現:

活著很複雜,但死亡很單純。

死亡存在的最大意涵是,讓我們放過自己。面對死亡,才能真正開始活著。

面對死亡(最終極的失敗),就可以面對人生的不完美!

 

現代消費主義不斷鼓勵我們「追求」,但也使我們難以面對生命中的無能為力。

印度哲學與此有個截然不同的起點,認為:有起必有落、有求必有失。

追求、激情與行動,其實都是一種扭曲的存在,必然會終結──

「生」是意外,「死」才是必然。

印度哲學從追尋內在自由的角度出發,與外在物質主義劃下明顯的分野。

讓我們不只在忙碌漩渦中找到一口喘息的機會,還能徹底找回自己內心的自由權

至少,這是我的經驗、也是過去數千年來無數人們的經驗。

 

生是意外,死是必然

與消費主義鼓勵行動、鼓勵積極地「Do something」大相徑庭,印度哲學更重視「知」,也就是「了解」「看清楚」。

當我們了解到,某些恐懼是怎麼努力都改變不了的時候,那些恐懼就沒辦法再擺布我們了。

就算它在,我還是要做我要做的事情。

當我們接受這種一切終將化為烏有的全面瓦解,才是無懼與「自在」的開始,我們才有辦法開始真正地為自己活著。

在那之前,我們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逃避,或是因恐懼而做決定。

 

情感的力量

如何遇見可以與我真誠以對、真心相待的人?

相對於等待一個人的到來,積極創造關係裡的厚實豐富,才是關鍵。

期待一段珍貴的關係,並不會有這樣的關係來到我們手中,而是透過自己的付出,才因此感受到它是珍貴的。正是這樣的付出,才構成了珍貴的情誼。

這也一再印證印度哲學所強調的──

人只會對自己付出的事物,感到珍惜。

 

真正的快樂

印度哲學談的快樂,是梵文「shanti」,也就是寂靜的意思。

印度思想家認為快樂是某種寧靜。

而這個寧靜又來自於「yoga」,意思是「融合」:個人與群體的融合、大自然與人類的融合,也就是和諧。

沒有和諧,就無法得到真正的快樂,只能在倏忽即逝的快樂與失落中無限循環。

快樂來自於寧靜,而寧靜則來自於和諧。只有在真正的和諧產生之後,人才會是健康、快樂的。

刺激必然會破壞和諧,因為刺激的本質是「製造對立」——

當我們追求外在的刺激時,其實就是在放棄和諧、放棄快樂的可能性。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