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綽大師,唐代淨土宗僧。十四歲出家,廣習經論,尤精《大涅槃經》,嘗開講《涅盤經》凡二十四遍。後往於曇鸞大師所創建之玄中寺中,受寺內曇鸞和尚碑文所感,遂轉入淨土信仰。大師自四十八歲至八十三歲為止,每日均念佛七萬遍,是唐代初期淨土教的開拓者。
大師一生講說《觀無量壽經》二百回以上,主張不論出家在家,均以念佛為要。其於念佛時,必數小豆粒,此係我國念佛數珠之濫觴。著有《淨土論》兩卷,並依《觀無量壽經》,著《安樂集》二卷,以傳述念佛之教,為專弘淨土教旨之書。貞觀十九年四月示寂,世壽八十四。
經過了北魏太武帝與北周武帝的滅佛行動,佛門相繼遭到沉重打擊,僧人們感似世界末日來臨,相繼提出應變補救之法,道綽大師接受此末法思想,思考著佛門出路與救度眾生良方。
他努力學習各種經論,深研《大涅槃經》,研究空理,直至讀到記述曇鸞事蹟的碑文,深有感悟,決心皈依彌陀淨土,繼承並發展曇鸞的淨土學說。由於面臨當時對〈淨土〉異說頗多、百家爭鳴的形式,道綽大師寫了《安樂集》一書,力批各種異說,捍衛並發展曇鸞易行道、民眾性的淨土學說。道綽根據曇鸞的二道(難行道、易行道)二力(自力、他力)說,把佛法分為聖道門與淨土門。主張彌陀淨土在三界之上,論述阿彌陀佛是在淨土中成佛,故為報身佛,其國土為報土,中下之輩的凡夫也可以往生,這批駁了凡夫不能入報土之論。他依真俗二諦分淨土為性土與相土,就俗諦而言,淨土不妨是心外之法,在報土中為依正二報莊嚴之相土,中下之輩的凡夫以有相之法求生淨土,也必得往生。對於《觀無量壽經》臨終十念阿彌陀佛必得往生之說,道綽大師認為有宿因者,臨終十念即時可生,堅持臨終十念之說。
在那異說突起的時代,道綽大師堅持弘揚淨土宗創始者曇鸞大師的淨土學說,影響十分巨大。唐代以後,淨土宗普及於佛門,形成「佛門即淨土,淨土即佛門」局面;宋代以後,又普及於民間;至明代已「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時至今日,一句「阿彌陀佛」不僅是佛教的祝福語,也為民間家喻而戶曉。道綽大師之道可謂不孤。
大師一生講說《觀無量壽經》二百回以上,主張不論出家在家,均以念佛為要。其於念佛時,必數小豆粒,此係我國念佛數珠之濫觴。著有《淨土論》兩卷,並依《觀無量壽經》,著《安樂集》二卷,以傳述念佛之教,為專弘淨土教旨之書。貞觀十九年四月示寂,世壽八十四。
經過了北魏太武帝與北周武帝的滅佛行動,佛門相繼遭到沉重打擊,僧人們感似世界末日來臨,相繼提出應變補救之法,道綽大師接受此末法思想,思考著佛門出路與救度眾生良方。
他努力學習各種經論,深研《大涅槃經》,研究空理,直至讀到記述曇鸞事蹟的碑文,深有感悟,決心皈依彌陀淨土,繼承並發展曇鸞的淨土學說。由於面臨當時對〈淨土〉異說頗多、百家爭鳴的形式,道綽大師寫了《安樂集》一書,力批各種異說,捍衛並發展曇鸞易行道、民眾性的淨土學說。道綽根據曇鸞的二道(難行道、易行道)二力(自力、他力)說,把佛法分為聖道門與淨土門。主張彌陀淨土在三界之上,論述阿彌陀佛是在淨土中成佛,故為報身佛,其國土為報土,中下之輩的凡夫也可以往生,這批駁了凡夫不能入報土之論。他依真俗二諦分淨土為性土與相土,就俗諦而言,淨土不妨是心外之法,在報土中為依正二報莊嚴之相土,中下之輩的凡夫以有相之法求生淨土,也必得往生。對於《觀無量壽經》臨終十念阿彌陀佛必得往生之說,道綽大師認為有宿因者,臨終十念即時可生,堅持臨終十念之說。
在那異說突起的時代,道綽大師堅持弘揚淨土宗創始者曇鸞大師的淨土學說,影響十分巨大。唐代以後,淨土宗普及於佛門,形成「佛門即淨土,淨土即佛門」局面;宋代以後,又普及於民間;至明代已「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時至今日,一句「阿彌陀佛」不僅是佛教的祝福語,也為民間家喻而戶曉。道綽大師之道可謂不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