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佛光山承先啟後的故事 | 拾書所

薪火:佛光山承先啟後的故事

$ 300 元 原價 300
粒粒珍珠串成練  十幾年前,我在《天下》雜誌擔任副總編輯時,一位採訪過兩家知名海運公司的同事對我說︰「我一進這兩家公司,感覺就很不一樣,一家朝氣蓬勃,辦公室明亮,穿著制服的工作人員精神奕奕;另一家,一進門,櫃台沒有人招呼,室內也是昏昏暗暗的。」 他的話一直給我很深的印象。這以後,我常常在觀察一個團體──包括家庭、公司、國家時,特別注意這種感覺。我也把這種感覺視為組織文化的一部分。 組織文化呈現最具體的,就是在人的身上;塑造最深遠的,就在環境中。為什麼新加坡人一方面有自信、一方面又充滿了危機意識?為什麼美國人崇尚自由,卻天真自大?為什麼猶太人好勝、得理不饒人? 美國女教育家桃樂絲‧諾特也曾經說過︰「孩子在敵對環境中成長,他學會了鬥爭;在容忍環境中成長,他學會了耐心;在公平環境中成長,他學會了正義;在鼓勵環境中成長,他學會了信心。」  一九九一年十月,我和天下文化出版公司當時的副主編符芝瑛,第一次參加德國法蘭克福書展。同行中皆是出版人,其中最特別的是永芸法師──他代表《普門》雜誌和佛光出版社赴展。 永芸法師參與我們所有的活動,他總是笑咪咪地跟著大家參觀書展、吃飯,甚至逛地攤。他的隨緣,一絲絲也未讓其他團員感覺他的不同或者帶來不便。 我曾好奇地問過他︰「你每天要不要打坐?唸經?」他笑笑說︰「要啊!」原來他都是清晨我們仍在好夢時,做了他出家人的「功課」。 他是我第一個有較長時間接觸的佛光山法師,讓我對出家人有了不同的看法。後來,有機會到高雄佛光山、民權東路普門寺,以及松山台北道場時,遇見更多這樣歡喜隨和的法師。他們總是在辦一個接一個的活動,又要興學,又要設新道場,還要到世界各地處理國際佛光會的事。 記得台北道場興建中,倒數計時的一刻,擔任首任住持的慈容法師忙裡忙外,預定落成的前一天,我還看到許多處未完工,可是第二天居然一切就緒。我不知道慈容法師是如何「施法」變出來的。 我又在想︰為什麼這些法師都是這樣,既從容、又精進?是佛法的影響?是環境的教化?還是開山宗師的啟發?  直到我讀了這本《薪火──佛光山承先啟後的故事》,才了解每位法師都有一個故事,每位法師都像一顆珍珠。而發現與淬煉這粒粒珍珠的是星雲大師;把他們串成珠練的,也是星雲大師。 星雲大師領悟世間需要佛法,因此大力推廣「人間佛教」,使得他的弟子們也以歡喜心踏入凡塵,慈悲心接近眾生。從小未入過正規學校的星雲大師,深知讀書、教育的重要,一九五六年,他放棄了日本大正大學博士班入學的機會,把那筆錢省下來設立「佛教文化處」,發起佛教徒購書、讀書運動。 他又洞察培養佛教人才刻不容緩,一九六五年,宣布創辦佛教學院。三十多年來,培育了許多弟子,這些弟子後來隨他開山闢地,成為佛光山最優秀的職事。星雲大師更在財物拮据下,供慈莊、慈惠、慈容、慈嘉、慈怡、依空等人赴日留學,讓他們個個學有專長,延續佛光燈火。 對於這些弟子的教化,星雲大師曾經說過︰「我以養蘭之心護覆弟子,我以植苗之誠培育徒眾。」《薪火──佛光山承先啟後的故事》中所寫的佛光弟子,都是大師用愛心與細心栽培的種子;如今,他們開花結果,奉獻終生,以傳薪火。他們在世俗中,代表了佛光人的歡喜、祥和;在佛門界,立下了經法與人才永續相傳的典範。 經過了三十多年,第一代的佛光山法師,如慈莊,專責國內外道場的建設,再難的事也一一克服;有學者風度的慈惠,致力文化教育,不僅在台灣辦校,還往大陸及海外興學;修習社會福利的慈容,辦起各地佛光活動,不但有創意,更是穩健周全,連大師都說,只要是容法師辦的活動,他就可以安心了。 佛光山住持的傳承,從心平法師到心定法師,更是長年跟隨大師,身受教誨與儒染的傑出比丘。在星雲大師的用心安排下,佛光山至少培育出四位博士,即將獲日本博士學位的慈怡法師,常年埋首於編修佛學經典;目前就讀高雄師大博士班的依空法師,是文化院的院長;第一位獲得耶魯大學博士的比丘尼依法法師,已開始著手協助興辦美國西來大學;去年,慧開法師也以美國天普大學宗教學士學位,做為大師七十華誕的獻禮。 這些年來,有機會接近星雲大師,有機會觀察與閱讀佛光人與佛光山的動靜故事,我的那種對一個組織的感覺又出現了。從五O年代台灣的貧困期,星雲大師立志遍灑甘露法水,以拓荒者的精神,帶著弟子四處行腳弘法,到六O年代斬荊披棘開創佛光山,七O年代在困阨中籌建文教、慈善事業,編纂佛學經典,八O年代中期大師功成身退,薪火相傳;九O年代,他又把行腳放至海外,成立國際佛光會,更創辦佛光大學、西來大學......。  「師父都不覺得累,我們怎麼會累?」好幾位法師談到大師的努力不懈,都曾經這麼對我說過。「四十年來,我日日與群眾為伍,我沒有自己房間的個人鑰匙,我沒有一封不可給人看的信函,我沒有不給人知道的行跡,我時時刻刻都屬於大眾所有。」星雲大師力倡生活佛法,他也要弟子們秉持佛陀的慈心悲願,以眾生為利,無私無我。 星雲大師不僅具體的培養佛教人才,更在一言一行中默默感化弟子。當許多人憂心台灣佛教大師並起,但交棒堪慮時,似乎只有佛光山獨免;「二十年後,佛光山會是台灣實力最強的宗教團體,」有人如此預言。 一步一蓮花,一頁一故事。佛光山的故事,是星雲大師的遠見,以及佛光弟子承接大師的宏大願力,一頁頁寫出來的。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