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終自在的十七堂課 | 拾書所

臨終自在的十七堂課

$ 284 元 原價 360

修行百千日,用在臨終時!

不怕臘八日,心有摧破卒!

 

本書依佛法發展的先後,闡述臨終、死後、投生的真相。眾生上至天人,下至螻蟻,無不苟且偷生。如何臨終自在,實乃吾人最應重視的課題。希望本書能對每一個人,尤其是從事臨終關懷、助念與導示者有所啟發。

 

臨終自在的十七堂課:

第一堂課:心是關鍵點、第二堂課:生前的承諾、第三堂課:淨業得解脫、第四堂課:證初果得自在、第五堂課:想與等想、第六堂課:十七種中陰有法、第七堂課:情與想、第八堂課:無住得自在、第九堂課:空性得自在、第十堂課:有定有慧得自在、第十一堂課:淨除業障,生諸佛前、第十二堂課:念佛法門,願生佛國、第十三堂課:法報化三身的實現、第十四堂課:死後的保證、第十五堂課:生命終點站、第十六堂課:解疑二十問、第十七堂課:本無生死。

 

「生死二法,一心妙用;有無二道,圓融真德。」:一心是指真如心或佛性,生、死是它的妙用,雖生而實不生,雖死而實不死,因為真如心不生不死,證得真如心的佛菩薩,雖示現生死,只是應眾生之感。有即是無,無即是有,圓融無礙,當體是涅槃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前半偈是《大乘起信論》的詮釋,後半偈是《華嚴經》的詮釋。

 

「心本周遍,無有去來;亦無生滅,無相湛然。」:真如心體空清淨,橫則遍虛空盡法界,豎則無始無終、無去來無生滅,無諸法相,湛然無垢。這是《般若經》的詮釋。

 

「心施假用,現六根體;心施空用,亡五陰身。」:佛菩薩以真如心示現六根,說法度眾,實無六根,假名六根;以真如心觀一切皆空,五陰無我。這是《楞嚴經》連結《大乘起信論》的詮釋。

 

「生是眞生,滅即圓滅;生死體一,空有不二。」:佛菩薩的生是以真如心生,滅是以圓寂心滅。他們都不執著生死,生死悉無自性故體一,空有皆緣起故相不二。這是般若中觀對生死、空有的詮釋。

 

「迷假謂生,迷空謂死;空假二用,唯一中體。」:迷執假有,稱為生;迷執空無,稱為死。其實,生是心的假用,死是心的空用,生死不離心,即空即假即中,空假皆中。這是天台宗空假中三觀連結《大乘起信論》體用一如的詮釋。

 

「入有非有,入空非空;體用同時,畢竟常樂。」:佛菩薩悟得真如心,不住生死故入有非有,不住涅槃故入空非空。佛菩薩通達真如心,體能生用,用不離體,體用一如,畢竟常樂。這是《大般涅槃經》連結《般若經》、《大乘起信論》的詮釋。

 

「三各具三,倶體倶用;一切諸佛,不離生死。」:三,指法報化三身。法報化三身各具法報化三身,體中有用,用中有體。一切諸佛雖證法身,但以報身、應化身度脫眾生,故無住涅槃,不離生死。這是《大般涅槃經》連結《大乘起信論》的詮釋。

 

「能至涅槃,三界衆生;不離二見,沈沒六趣。」:三界眾生皆有佛性,能至涅槃,但以不離生滅、常斷等二見,故沈淪六道輪迴。這是般若中觀的詮釋。

 

「無作生死,無始無終;圓融有無,非斷非常。」:真如心的體,不生不滅,雖有生死相,卻無生死執,無始無終,無邊無際,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體用一如,圓融有無,中道實相,非斷非常。這是般若中觀連結《華嚴經》的詮釋。

 

「行者觀之,不畏生死;欲出生死,不見生死。」:學佛人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生死皆空,度一切苦厄,不畏生死。若欲出離生死苦海,當觀生死如夢幻泡影,斷離執取。這是《般若經》的詮釋。

 

「欲得涅槃,不執涅槃;唯除執見,當至佛地。」:若想證得涅槃,就須不執著涅槃實有,唯有斷除一切執著與邪見,才能成佛。這是《般若經》的詮釋。

 

最澄大師的《本無生死論》,屬於勝義諦、中諦的生死觀,臨終甚或生前若有此實相般若,當下圓證佛果。這是修行的終極目標。

 

若是因地修行,仍須「發無上菩提心,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思惟,如法修證」,以四無量心、六度萬行自度度他,安住心性,臨終憶佛念佛,必能自在無礙。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