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的天空:科學大 | 拾書所

柏拉圖的天空:科學大

$ 300 元 原價 300
記錄大師的事蹟  一九八三年秋,我為了製作一篇雜誌的專題報導,第一次踏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在抵達校園之前,僅對高研院的聲譽略有耳聞,知道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以及大數學家歌德爾(Kurt Godel)在此地為科學奉獻了大半生的心血。就和其他對科學有興趣的門外漢一樣,以愛因斯坦舊 辦公室為背景,在愛氏死後不久的一九五五年四月拍攝完成的那些照片,在我年輕的歲月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它們在各種傳記文學中出現過,也在以二十世紀科學為題材的書上露過臉,都為世人所熟知。其中一張,正中央掛著一個上面寫滿了方程式的黑板,旁邊有一張轉向一側的空椅子──可能是愛氏最後一次起身離座時的準確位置──書架上隨意排列著書冊。尤其看到愛氏凌亂的桌面,更令人難以忘懷,紙張、期刊、草稿、墨水,菸斗、菸盒子……散發出一股宇宙大業未竟全功的遺憾。我很好奇,在一片凌亂的背後,隱藏的是怎樣一個不為人知的宇宙奧祕。  記憶中還有另外一位科學家的照片,是在院內的數學圖書館拍攝的,照片上面是一位骨瘦如柴的人,幾乎全白的頭髮上斜掛著一綹黑髮;乍看之下,還以為是摩和克族印第安人;而他臉上的表情,更加強了這種戲劇效果:怒目圓睜的瞪著照相機,好像在對攝影師說──滾回你的老巢!他就是歌德爾。 記錄大師的事蹟 對我而言,愛因斯坦和歌德爾是當代科學界數一數二的天才,而兩個人竟然同一時間,在同一地點──紐澤西州的普林斯頓共事,實在是有點玄。到底他們二人是如何因緣際會,同時來到高等研究院的?當時這間研究院是何等光景?兩位科學巨擘在此究竟作了些什麼事?愛因斯坦和歌德爾過世以後,此地又發生了什麼變化呢? 不過,無論如何,我倒是未曾懷疑高等研究院的了不起。事實俱在,幾乎所有二十世紀物理界和數學界赫赫有名的大師,或早或晚均造訪過此地,包括十四位諾貝爾獎得主,像波耳(Niels Bohr)、狄拉克(P.A.M. Dirac)、鮑立(Wolfgang Pauli)、萊比(I.I. Rabi)、葛爾曼(Murray Gell-Mann)、楊振寧及李政道。一九八○年,高研院出版了一本書,稱為「學者名錄」(A Community of Scholars),書中記載了該院成立最初十五年間,到訪及從事各項研究的專家事蹟。這部巨著厚達五百餘頁,二十世紀頂尖科學家的名字,幾乎無一遺漏。  人文學家也在受邀之列,但是數目遠遜於科學家,名氣也較不響亮,其中惟一的例外是詩人艾略特(T.S. Eliot,一九四八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略特以降,高研院就沒有再支持過文學或文學批評方面的研究,轉而集中於社會科學和歷史方面。但是這方面的成果有限,以高研院成立迄今達六十多年,文史方面的進展顯然無法與科學方面的成就相比。能夠進入高等研究院的科學家,均是在物理界有革命性貢獻的一時之選,他們的努力已使人類智識趨近或許是最完整的理論階段、從量子力學的一線曙光進到大一統理論的邊緣──萬有理論(Theory of Everythin 偉大心智  全部算起來,高研院的科學家為數還真不少;這也是相當可以理解的;畢竟,他們的目標是任何群體所能建立的目標中,最大最難的一個。他們差不多是想……大小通吃,要明白並解釋一切的自然現象。他們要知道宇宙本體為何是現在的面貌,為什麼這樣運行。高研院的存在,以乎正是要誇耀人類偉大的心智,而此一目標需要的是一群桀驁不馴,自信能有所貢獻的人。本書則是筆者小小的嘗試,帶你一窺學術堂奧,以及其中一些人生活和工作上的雪泥鴻爪。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