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
陸地與海洋的交界,涵蓋了無數豐富生物,在地球生態體系佔有極重要的地位,然而,因為政府唯利是圖的政策,以及人民普遍對生態的忽視,工業、財團、垃圾、廢水、養殖業快速進駐海洋造成海水污染、溼地消退、海岸侵蝕、地層下陷、海水倒灌‧‧‧‧海岸就要死亡。
台灣自農業社會走向工商社會,隨著工業的興起,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由於知識菁英暨反對運動對環境保護問題的重視和提倡,環保意識在民間逐漸形成,環保問題經常成為朝野對立的議題而與政治牽連在一起,成為結構性的問題。儘管環保意識的提高,但海岸地區保護問題較少受到民間的關注,畢竟這與海洋生態的知識能否普及化有密切的關係。
台灣是海島國家,理應重視海洋。最近民間的調查,休閒活動似乎往山裡的活動多,往海裡的活動少。這或許與教育上人為的建立內陸國家之觀念有關。復在戒嚴時期,人民的衣、食、住、行之行受到相當限制,海邊的活動少於陸地活動;這一點與歷史上海島國家或半島國家比較,更為顯著。
海岸沙漠化是因沿海受到污染,海草不生,海底生物無法棲息或取得食物而死亡或遠離,使海岸死亡。如此「沙漠化」的形容,常見於外國的報章雜誌而一般市民可因之而獲得知識,但國內鮮見此類報導;今後希望專家能將其專門的學識普遍化,以喚起大眾對海岸地區保護之關心。然而在此之前,專家學者聚集一堂,從事學術研討,應是首要之工作。
作者群
施信民。
台灣大學化工系教授。
張長義。
台灣大學地理所教授。
范光龍。
台灣大學海洋所教授。
郭城虛。
台灣大學植物系副教授。
楊肇岳。
台灣大學海洋所副教授。
鄭先祐。
文化大學生物系教授。
郭金棟。
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教授。
林明男。
水產試驗所台南分所研究員。
邱文彥。
中山大學海洋環境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