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曾經是數百年前葡萄牙人稱讚的「福爾摩沙」──青翠之島;曾經,台灣島上滿布原始森林,梅花鹿隨處可見;在台灣的西部海岸也曾有大片紅樹林分布,孕育了許多魚類,讓人類有永續捕撈的魚獲。
然而,數百年來的開發,卻造成台灣自然環境無可挽回的破壞。生態的枯竭,造成生活的日益艱困,讓人們重新省思自己的行為舉措是否適當。紅樹林也不例外,早期,它被視為充滿惡臭、一文不值的瘴癘之地,最好是砍除填平以提供一些有用的價值;但它也在台灣的保育史上立下劃時代的新頁︰民國68年,淡水竹圍紅樹林曾有砍伐改為住宅區之議,經保育界人士大力奔走呼籲,幾番波折才得以保存。這是台灣光復後,第一次以保育的力量,成功地阻擋了開發、破壞的腳步。以往,對紅樹林生態系的研究相當稀少,即使如螃蟹等物種的鑑定也極為缺乏,但自此開始,國內生態學者將心力投注於以往被忽略的領域,終於獲致豐富的研究成果。
筆者撰寫本書的目的,是希望藉由圖片與文字,讓廣大的讀者群眾認識紅樹林內豐富而有趣的生命百態,感受台灣能存在如此多樣的生物相,進而產生由衷地感謝及保護觀念。更重要的是,希望讀者都能以平常心認識紅樹林的真面目,不必加諸太多人為的隆寵與偏頗的價值觀,因為過與不及都是對自然的傷害。
然而,數百年來的開發,卻造成台灣自然環境無可挽回的破壞。生態的枯竭,造成生活的日益艱困,讓人們重新省思自己的行為舉措是否適當。紅樹林也不例外,早期,它被視為充滿惡臭、一文不值的瘴癘之地,最好是砍除填平以提供一些有用的價值;但它也在台灣的保育史上立下劃時代的新頁︰民國68年,淡水竹圍紅樹林曾有砍伐改為住宅區之議,經保育界人士大力奔走呼籲,幾番波折才得以保存。這是台灣光復後,第一次以保育的力量,成功地阻擋了開發、破壞的腳步。以往,對紅樹林生態系的研究相當稀少,即使如螃蟹等物種的鑑定也極為缺乏,但自此開始,國內生態學者將心力投注於以往被忽略的領域,終於獲致豐富的研究成果。
筆者撰寫本書的目的,是希望藉由圖片與文字,讓廣大的讀者群眾認識紅樹林內豐富而有趣的生命百態,感受台灣能存在如此多樣的生物相,進而產生由衷地感謝及保護觀念。更重要的是,希望讀者都能以平常心認識紅樹林的真面目,不必加諸太多人為的隆寵與偏頗的價值觀,因為過與不及都是對自然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