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倫醫生吐真言:醫學爭議教我們的二三事 | 拾書所

科倫醫生吐真言:醫學爭議教我們的二三事

$ 300 元 原價 380

Golem(科倫)出自猶太神話,用泥巴和水做成,

施加咒語之後變成人形怪物,可以為人類做任何事,

但因為笨手笨腳,很可能回過頭來撞毀自己的主人,

如同醫學力大無窮,卻也製造許多難題。

 

 

假設你得了絕症,這世界上唯一可能對你有效的藥,還沒上市,你只好加入臨床試驗,成為受試者。

問題是,在一個隨機雙盲的試驗過程中,總有人會被分到安慰劑組,錯失治療的機會。你會願意成為安慰劑組的一員嗎?

如果不想冒這個險,你透過各種管道取得這藥,那等於破壞了這個實驗,沒有了安慰劑組與實驗組的區別,就無法確切知道這藥的有效性。

 

​上​述這個假設情境說明了,病人希望透過臨床試驗,獲得真正的藥,可是臨床試驗的法則,就是要有安慰劑組(假藥)和實驗組(真藥)的區別,你如果自私一點,跟別組的人交換藥物,增加拿到真藥的機會,那麼你也許真的拿到真藥,可是卻破壞了這個實驗的目標:證明這藥是否有效。

 

也就是說所有的臨床試驗,都要有足夠數量的人犧牲(個體犧牲),才能產生對這藥物真正的認識,昇華成為醫學知識的一部份。(全人類、全公民的知識財產)

 

這個情境在本書的第七章「愛滋病患運動」有更具體的呈現。其他章節則有其他「個體vs集體」的案例,例如:要不要讓小孩接種疫苗(如果每對父母都怕接種後的風險,疾病就會流行起來)、健保該不該支付另類療法(有些未經證實的療法,對某些「個體」的療效確實非常優越,可是未經科學驗證,我們應該挹注「公共」經費在這些另類療法的研究嗎?)

 

本書從「安慰劑效應」到「接種疫苗的決定」,共舉出八個案例,說明醫學複雜的面向,特別是「醫學既是個人救助,又是人類集體科學」的拉扯。作者希望我們用審慎的態度面對醫學裡的不確定性,並改善與醫療專業的互動,學習做合理的醫療決定。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