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吃什麼:AI農地、3D列印食、培養肉……到食物生產前線,看科學、農業、環保界在氣候災難中何以糧食 | 拾書所

明天吃什麼:AI農地、3D列印食、培養肉……到食物生產前線,看科學、農業、環保界在氣候災難中何以糧食

$ 394 元 原價 499

二〇一九年美國「鸚鵡螺圖書獎」獲獎書籍
普立茲獎得主、《第六次大滅絕》作者伊麗莎白‧寇伯特(Elizabeth Kolbert)激賞之書☆
☆亞馬遜書店逾兩百則評價,讀者平均四點六顆星好評推薦☆


➢➢嚴峻的氣候與環境挑戰當前,全球糧食危機迫在眉睫,
想要繼續餵飽全世界,就得在傳統與創新間找出「第三條路」!

 

➢➢日漸攀升的年均氣溫、不斷膨脹的全球人口、益發稀缺的天然資源,與節節下降的農地面積……
我們習以為常的餐桌風景,即將不復存在——人類的明天可否產出足夠的糧食?又能吃些什麼,以維繫文明存續?

全球的糧食生產現場向來深受氣候與環境的影響。
而近年異常的乾旱、高溫和洪澇發生頻仍,聯合國估計,
未來糧食產量可能會以每十年遞降百分之二至六的幅度,
威脅著人類賴以維生的重要命脈。這些損失會讓食物價格在二○五○年上升近兩倍;
在世界人口達到九十億之譜時,糧食引致的種種衝突與挑戰將更趨嚴重。
本書作者亞曼達.利特為了這重大且迫切的議題,
造訪了全球許多地方,如中國、肯亞、以色列、挪威以及美國許多州,
她親至科學家、農人、環保人士工作的各個領域,
一探他們分別拿出怎樣的應對之道,以回應全人類迫在眉睫的危機:糧食不足。
 
作者綜覽動植物科學、食品科學、糧食生產技術,
以及氣候與環境科學等面向,從全方位、多角度探討與食物相關的重要議題。
這是一本放眼全球、夠宏觀、可讀性也高的作品,
揭露了世界各地為了糧食供應而絞盡腦汁、尋找出路的狀況與進展。
 
在本書中,作者會帶我們看到——
 
❏挪威水產養殖業者巧妙利用人工智慧,訓練除蟲機器人在毫秒之間,以雷射光除去養殖鮭魚身上的海蝨。
此做法無須飼養除蝨用清潔魚,也能降低對海洋生態的破壞程度。
❏美國最大垂直農場運用先進的氣耕技術,利用布片取代土壤,讓作物根系穿過布料懸於半空,
並藉著噴灑富含養料的混合溶液霧滴,取代耗水、造成汙染的灌溉與施肥,同時又能產出味道不輸傳統農法種出的蔬菜。
❏出身印度的食品研發者努力開發「實驗室培養肉」,利用動物幹細胞製作出「活的」肌肉細胞,
口味與衛生均不遜於屠宰肉品,而溫室氣體排放量相較傳統畜牧業也少了四分之三。
❏材料科學界經由研究蔬果外皮構造,找出方法將釀酒剩餘的葡萄皮再製為天然「密封噴劑」:
噴在蔬果上即可拉長農產品保存期限,改善市場、餐飲業者與家戶中剩食浪費的問題
農田中數位工具應用的潛力日漸受到重視:裝設紅外線感測器的無人機可在田地上方來回巡視,
以監測作物吸收和反射陽光的情況,供農人從遠端即時評估作物的生長和健康情形。
❏缺水的以色列數十年來推動具前瞻性的水利工程計畫,利用數學演算法偵測並預防供水管線破管、漏水,
更回收再利用廢水,以供灌溉、工業用水,與民生用水區隔開來。最終在國內淡水稀缺的條件下,依然做到了水資源自給自足
 
透過作者第一手記錄的這些故事,讀者會對目前全球糧食產製的現況與燃眉之急,
以及未來可能的解方與技術突破,有更深刻的理解。
另外,也可能在看待食物生產、食品科技應用,乃至於政府相關政策等方面,獲得更多省思的角度。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