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家庭發展趨勢與應用案例分析 | 拾書所

智慧家庭發展趨勢與應用案例分析

$ 10,800 元 原價 12,000
數位家庭過去十年發展顛簸

早在2003年6月,Intel、Microsoft聯合其他15家廠商組成數位家庭工作聯盟(Digital Home Working Group,DHWG),正式進軍數位家庭。當時,Intel成立消費性電子產品事業群(Customer Electronics Group,CEG)負責推動數位家庭事業發展;而微軟則發表一系列以Microsoft軟體為開發平台的數位家庭產品。在2006年Intel推出ViiV平台發展跨產品內容分享與存取;而在2008年Intel則與多家廠商組成Home Grid發展家庭聯網標準。

相較於Wintel,日系家電大廠Hitachi與Panasonic在1999年即倡導利用電力線(Power line)作為家庭聯網技術,成立ECHONET聯盟;而Sony與Panasonic亦於2003年7月成立CELF聯盟,訴求採用Linux作業系統作為資訊家電軟體平台。雖然,各方有採用的技術、平台不同,共同目標皆是建立互通性標準規格,讓各設備可以相互操控、內容共享,以創造數位家庭商機。

除資通訊與家電大廠外,網路服務業者如Google也看好數位家庭未來發展,2009年推出家庭用電監控平台Power Meter;2010年與Intel合作推出Google TV;2011年在I/O年會提出Android@Home計畫。然而,受限於網路基礎環境尚未成熟、廠商各擁自有標準、產品互通性不足,以及消費者習慣不易改變等情況下,數位家庭計畫推動並不順利。Intel因而在2011年組織調整,關閉數位家庭部門,結束生產電視晶片。

智慧家庭仍吸引各方業者競逐

數位家庭計畫雖未能如大廠期待在短期內開花結果,或由任何一方主導產業發展,但隨著網路環境、主要壓縮格式與傳輸技術成熟,部分概念已逐漸落實,如影音內容跨產品分享。廠商們仍舊看好家庭領域未來成長潛力,不同的是以「智慧家庭」取代「數位家庭」,並呼應行動智慧裝置的普及,在產品概念上,更強調「感測」、「智慧控制」與「雲端服務」等特性。

在2014年美國消費性電子展(CES)中,韓廠Samsung與LG接力日系家電大廠,推出智慧家庭自有整合平台。Samsung推出Smart Home Service Platform採用開放式平台架構,提供遠端操控、監看與智慧化售後服務等功能,並開放Smart Home Software Protocol軟體通訊協定,提供製造商針對該平台開發相關應用,目標先連結自家產品,未來將會連結非Samsung之家電產品。LG則與行動通訊軟體商LINE合作開發Home Chat智慧平台,利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使用者透過LINE即可與LG家電產品溝通、控制、監控並分享內容。

現階段可見廠商們對智慧家庭仍有憧憬,然而各業者也各有其立場,主要包括:家電業者、網通業者、服務供應業者及家庭自動化(Home Automation)業者等。家電業者欲以自有平台整合家電產品,透過語音、智慧控制方式,提供家庭影音、保全等雲端應用服務。而就IT業者而言,通訊業者如:Qualcomm亦取代以往的PC大廠,由物聯網角度切入,以自有開放智慧家庭平台:AllJoyn為基礎,跨品牌串連各家電與雲端服務,包括:醫療、教育、汽車等。而服務供應業者及家庭自動化業者也由自身利基點切入,企圖主導產業發展。

預估短期內各智慧家庭平台仍將各據一方,以利基點爭取消費者目光,但其中共同點在於各家皆強調利用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下載APP方式,讓使用者可透過行動裝置近端或遠端操控家中各項家電。

本書彙整智慧家庭中的感測控制技術發展、智慧家庭平台與家庭物聯網聯盟發展、智慧家電發展、監控產品發展及北美與亞太地區之應用案例分析,以供相關業者做為參考。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