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家競爭力-讓美國不再獨強的因素 | 拾書所

贏家競爭力-讓美國不再獨強的因素

$ 272 元 原價 320
讓美國不再獨強的因素
美國一步步向各國出賣自己的競爭力,關鍵就在高等教育


過去二十年來,就讀工科的學生數在美國減少了6.4%,在亞洲卻遽增了345%。即使在美國修習工程的博士生,也有60%來自其他國家。

美國把重要產業的設計、研發何製造等專業技術委外,已經造成科技知識的嚴重空窗,本書揭露,為何一個國家多數學生選讀科系的取向同時決定了國家競爭力。

過去四十年,緣於亞洲的競爭力,美國喪失了它在電器、機具、汽車、造船、核電及其他重要產業的領先優勢。今天,就算美國還在製造相機、電視、手機、MP3和DVD播放器,數量也是微乎其微;它幾乎完全脫離了消費電器產業。在這個過程中,美國已經變成全球最大的債務國。一般人以為,美國產業輸在廉價的勞工市場,但事實上,理由卻更深遠:亞洲領袖對商業有完全不同的思考方針。他們用不同的規則進行不同的競賽。

矽谷的商業領袖理察.艾爾格斯認為,如果美國想要贏回競爭力,就必須瞭解競爭策略:科技世界是如何運作的。商品或產業的價值不能端以現有的利潤和現在的成長速率來判斷。某些商品有戰略意義:它們會讓之前不存在的產業全面興起。為了保持競爭力,國家必須具備策略,以維持這些不可或缺的產業。更重要的是,商業及政治領袖必需明瞭,哪些產業對國家的未來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作者告訴我們競爭力的代價為何;他也讓我們知道哪些產業是美國必須失而復得的。風險不止在經濟方面:國家喪失經濟命運的控制權,就形同將政治命運的控制權置入險境。

本書是政策制訂者、商業領導人以及想要瞭解美國如何失去經濟影響力,又該用什麼代價重獲競爭地位的一般讀者重要的基本指南。

推薦序
大學應是產業發展的推動力


美國近一世紀以來,在民主制度、軍事實力、科技發展、財務金融與商業貿易上,確是在人類歷史上佔有極大的影響力,尤其在各個不同領域的發展與應用上,更是所謂的創新者,制定標準規格,引導發展的方向。但隨著全球化的演進、亞洲國家的崛起、伊斯蘭意識的抬頭,及新興國家的發展,美國又面臨本身金融制度的潰散引起的衰退,使得美國本身獨強的地位產生了挑戰。

本書以美國人的觀點,提出美國已在重要的科技領域上失去領導地位,並以終端消費電器、顯示器與半導體之整合做為依據,提出精闢的分析,充份應用了BCG模式與摩爾定律,大聲疾呼美國需要一個由政治、經濟與教育整合的國家策略,需要一套將重要技術、產品和市場基礎建設的策略佈局,提升競爭力及維持美國的競爭地位。今年在參加美國育成協會NBIA (National Business Incubation Association) 年會時,整整三天有一到二間大研討室都在討論如何因應美國的金融海嘯,如何面對逐漸沒有競爭力的技術發展環境,也有類似作者的主張與建議。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會議中對於美國產業技術發展的因應策略中,一些看法與作者相輔相成,例如產業與教育之間的關係。不可諱言,台灣的大學受到美國極大的影響,美國的教育機構所發展出與產業技術的關係是相當獨特的,記得有一次在歐洲一場中小企業與育成中心有關的會議中,我發表了元智大學創新育成中心的營運模式,當場有位德國教授問我,「你們學校如何培育學生追求真理?如何滿足大學的使命?」個人以為,美國能在重要技術的研發、應用與投資上取得進展超越歐洲,美國的大學發揮了很重要的力量,它的角色也跳脫了傳統大學所賦予的意義。

作者提到,「必須瞭解教育系統如何配合整個世界,這一點比任何既定的技術細節更重要。為了讓教育體制能夠有效地吸引想要學、想要教和想要投資的個體,美國的教育計劃不止要緊緊跟隨國家的重要需求,而且也要投注足夠的資源去促進這些目標」、「一個有競爭力的社會必須是一個受過教育的社會,瞭解整合力、基礎建設和投資之間日益增長的相關性。」更是點出,教育是競爭力的產物也是重要的基礎。

這本書提供了台灣的讀者一個思考的空間,從美國的經驗與反思中,我們應該有什麼看法?其實,在全球的競爭中,各國的競爭資源並不一樣,獨特技術的研發、智慧財產的佈局、產業鏈的定位、市場的區隔等關鍵資源的掌握,當然也需要人力素質此一關鍵資源的配合。不一樣的策略設計,就需要不一樣的人力資源。大學應成為產業發展的推手,它不僅在傳授技能,它更應該培養出具有創新、國際觀、經濟觀與人文素養的整合人才。大學更不應該自外於產業的發展,一個具有特色及影響力的大學,若無法滿足產業與經濟發展的需求,國家將沒有競爭力。當一群最聰明的人所做的事無法對社會產生具體貢獻,這對整體社會而言是極大的浪費。

美國能如此的反省與省思,值得佩服與學習。台灣近年來的技術與產業發展也需要不斷的檢驗與討論,聽聽各界的觀點,找出台灣在全球發展上應有的利基;討論一下大學的角色與定位,任何的政策應該都要有論述,並要有系統的觀念,因為任何一個環節的疲弱會導致其它相關環節的疲弱。

最後,一個國家的競爭力畢竟不是只有一個產業技術策略而已,個人認為美國應該沒有如此悲觀,它仍有許多的優勢不是其它國家短期內可以挑戰的。

元智大學創新育成中心主任 林耀欽

推薦序
他山之石:科技產業的興衰


台灣高科技電子產業在過去十來年欣欣向榮,以為國際高科技公司代工為主,賺取在整個研發設計製造行銷鏈中的一小部份利益。固然這些盈利為社會培育了許多電子新貴,但由於社會及國際經濟架構的改變,我們也開始面臨了激烈競爭不進則退的困境。我們要如何克服惰性,開拓新天地呢?這本理察.艾爾格斯的書《贏家競爭力──讓美國不再獨強的因素》 提供許多活生生的歷史實例。這本書用多種科技產品的演化史為例,包括電視、手機、半導體、相機、錄放影機等等,從觀念到產品、行銷及佔有市場的整個過程,娓娓道來,引人入勝。即使是生物醫學家的我,也能很容易地跟作者一同神遊。連貫本書的重要觀念是,這些產品都是在美國研發的,卻淪為被亞洲國家控制的產業。作者以獨特的眼光,指出美國在這些產業鏈所犯的錯誤,讓人引以為鑑。雖然台灣高科技產業面臨的問題不一樣 (作者指出日本、台灣及韓國,均以為美國公司設計或代工的經驗起步而成為贏家),但創意、技術、資金的整合及取得在整個產業發展所扮演的角色,是台灣為保持競爭力所必要學習的。

作者以講故事的方式,指出美國為什麼在這些產品鏈失去優勢,很多思維是很明顯的,這些是適用於各種現代產業的準則。作者特別強調,成功的產業要有創新想法、要投資基礎建設,不能以短線獲利為目標,要擁有關鍵性的技術,要重視末端產品才能反映給上游研發,所以在整個產品鏈裏每一環節都很重要。作者也強調管理策略及人才的重要,這些忠告透過書中活生生的實例,更覺得珍貴切實。

作為一位大學校長,我當然特別對人才培育的方塊有興趣,本書強調科技教育的重要。素來美國大部份仰賴外國學生到美國修高等學位,特別是理工領域的學位,而後這些外籍生留在美國貢獻給美國的產業。早期台灣留美的學生也曾是這群貢獻者之一;沒想到的是,這些人後來成為在台灣高科技產業的中堅分子;所以腦力流失 (brain arain)變成腦力回流 (brain circulation)。現在台灣的高等教育已經發展到可以自己培養這種科技人才的程度,本書作者也讚揚亞洲國家對人才培育的努力,但是我們是不是訓練出真正有創意、遠見、及能在廿一世紀競爭的科技人員呢?這是我們要捫心自問的。大學必須與產業合作,方能訓練出產業需要的人才,這也是大學的責任。在台灣更嚴肅的一項課題是留學熱潮已過,現在年輕人不願意出國,表面上我們是留住了人才,但我們是不是訓練出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呢?他們是否有能力在未來擔當創新產業的重擔呢?

這本書雖然是從美國的觀點寫的,但科技龍頭的經驗就是我們的他山之石,我們正經歷著金融風暴,科技產業的版圖也正在重新洗牌,這正是我們的危機及契機,這本書所寫的各個科技產業在美國的興衰,正是我們的最佳範本。

國立成功大學校長 賴明詔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