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效應:堅持原味,永恆的商品設計法則 | 拾書所

酷效應:堅持原味,永恆的商品設計法則

$ 320 元 原價 320
揭開讓消費者愛不釋手、產生「死忠」的最大秘密!
雅詩蘭黛,灰雁伏特加、Nike、 iPod、星巴克的暢銷推手都知道它
快丟掉只想追求風潮與「為不同而不同」的商品迷思了
酷效應就是讓你的品牌:從本質討人喜歡、 使人長期忠誠、為人帶來品味

這本書是寫給為當前為了「酷」這個字而傷透腦筋的產品經理、行銷企畫人以及所有的商業工作者。

在這個分眾市場更鮮明、消費者口味更多元的時代,我們總是以為得造出「酷」這種特質以滿足人們想要更具特色的消費經驗。而產業中人人也都想破頭要做出「行業裡的iPod」、每家公司則尋尋覓覓所謂的「殺手級應用」。

然而,「酷」到底是什麼?「追求酷」的行銷與設計真的能打動人心、引爆暢銷嗎?

本書就是要揭穿這個當代商業世界裡的「酷效應」與它的迷思,並探討這個既像文化現象、又常被比喻在爆紅品牌產品身上的概念「酷」,應該要放在商業設計邏輯裡的哪個位置。

從曾為NIKE策畫商品形象、現任星巴克的行銷長史考特貝伯瑞、到名牌雅詩蘭黛的總裁戴姆西,乃至總能洞察流行人心的時尚設計師薇拉.王、好萊塢大明星丹佐華盛頓與史帝夫馬丁的經紀人等,這些真正達成商業「酷」境界的推手,在接受本書訪談中都證明了一件事:

這個世界其實並沒有一套可以沿用的「酷法則」思維,一味的刻意追求酷常會使我們犯了諸如以下的錯誤:
◎ 想借用最新的技術或搭流行現象(做了傳閱率廣但跟自己產品毫無關聯的e-mail病毒行銷案,或者是用了嘻哈風詮釋自己,卻讓青少年覺得很假?) 
◎ 找來外部趨勢專家或以市場研究為馬首是瞻(消費者不總是要他們現在想要的、而來自「一堆街頭青少年的意見並不能幫你做出好產品」)
◎ 以為大聲喧嘩,或拚命強調比別人更好更酷。(本書中有經典的故事是:紐約時報在一次伏特加口味品鑑會上,故意偷偷加入了一瓶根本稱不上是「真正伏特加」的「思美洛」,結果,這些進行「盲目測試」的品酒專家,選出「思美洛」是最佳口感的伏特加……)

以上這些追求酷的魔障,正是《酷效應》一書就是要帶你逃開的行銷與產品發想錯覺,告訴你如何從「認識產品本質到結合功能與設計的美學」,用「堅持原味」的哲學培養出專屬於你的品牌粉絲:讓「酷效應」發生在你的公司,卻要先學會如何忘記追求「酷」這件事。

─ 蒐羅數十位時尚、設計領袖及商業行銷專家親身經歷的無價告白 ─
─ 《GQ》、《金融時報》、美國《商業週刊》、《紐約觀察者週刊》、《浮華世界》(Vanity Fair)、《告示牌雜誌》專文報導及書評 ─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