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日本政府在臺灣如何拿捏並執行「近代化」與「同化」的雙軌教育?
本書聚焦「校史與教科書」、「戰爭與教育」與「殖民教育的觀察」三大主題,觸及議題包括:明治30年(1897)曾是臺北國語傳習所桃園分教場的桃園公學校(今桃園國民小學),如何成為桃園地區的新式教育傳播中心?臺灣漢人子弟的公學校國語讀本,如何具現「日本化」、「皇民化」、「文明化」與「農業化」的精神與概念?「蕃童教育所」的國語讀本及其修學旅行活動,如何向原住民學童傳達日本文化與精神?日治時期的臺灣教育會具備何種教育機能、又如何運作?二戰時期臺灣男子中等學校的軍事課程設計,如何進行學生的身體控制?又如何將其規訓成準軍人的樣態?戰時臺南師範學校(今國立臺南大學)畢業生的軍事派駐點涵蓋東亞各地,從軍校友和在校生的戰爭記憶會是甚麼?戰後初期(1944-1947),《大公報》、《僑聲報》、《北方雜誌》等中國大陸報刊雜誌與來臺的知識分子,對於日治時期的臺灣教育有何評價與看法?面對解嚴前後臺灣的不同政治環境,桃園市各地出版的鄉鎮市志如何描繪日治時期該地的初等教育樣貌?──學者鄭政誠從八篇文章,深入探究臺灣近代教育史與社會史,多面向呈現日治時期的臺灣教育發展。
本書聚焦「校史與教科書」、「戰爭與教育」與「殖民教育的觀察」三大主題,觸及議題包括:明治30年(1897)曾是臺北國語傳習所桃園分教場的桃園公學校(今桃園國民小學),如何成為桃園地區的新式教育傳播中心?臺灣漢人子弟的公學校國語讀本,如何具現「日本化」、「皇民化」、「文明化」與「農業化」的精神與概念?「蕃童教育所」的國語讀本及其修學旅行活動,如何向原住民學童傳達日本文化與精神?日治時期的臺灣教育會具備何種教育機能、又如何運作?二戰時期臺灣男子中等學校的軍事課程設計,如何進行學生的身體控制?又如何將其規訓成準軍人的樣態?戰時臺南師範學校(今國立臺南大學)畢業生的軍事派駐點涵蓋東亞各地,從軍校友和在校生的戰爭記憶會是甚麼?戰後初期(1944-1947),《大公報》、《僑聲報》、《北方雜誌》等中國大陸報刊雜誌與來臺的知識分子,對於日治時期的臺灣教育有何評價與看法?面對解嚴前後臺灣的不同政治環境,桃園市各地出版的鄉鎮市志如何描繪日治時期該地的初等教育樣貌?──學者鄭政誠從八篇文章,深入探究臺灣近代教育史與社會史,多面向呈現日治時期的臺灣教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