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約翰.霍特於1953-67年分別在科羅拉多和波士頓私立學校任教,他與同事比爾.哈爾合作,一人上五年級數學課時,另一人就觀察教室生態、師生互動和學生的反應。霍特將生動敏銳的觀察和思考記錄成書,1964年出版《孩子如何失敗》獲得紐約時報書評人Eliot Fremont-Smith慧眼賞識,譽為「可能是近年來最具洞察力、最動人心弦的教育書籍。」
《孩子如何學習》於1967年首版,核心信念為「信任孩子」。作者主張「孩子是天生的學習者」「沒有人生來是愚笨的」,每個孩子都擁有愛因斯坦所說的「對於探究的神聖好奇」(the holy curiosity of inquiry);他首次提出並確認小嬰兒的學習能力(就和呼吸一樣自然),「觀察並認真思考他們在學什麼和做什麼,他們對學習的渴望和能力,我們對年齡較大的人會稱之為天才……」。作者反對強制入學、填塞知識、以紅蘿蔔和棍子強行讓孩子受教,但是學校常以此破壞孩子的天賦和創造力,讓孩子害怕犯錯、失敗、不能取悅他人。其實「孩子熱愛學習,而且非常擅長學習。」
在1982年修訂版中,作者完整保留舊版內容,並增加新的素材(英文版內文左方以直線標示,原本他只想加些字句,但他的想法自首版以來不斷前進,有許多話要說,於是修訂版成了本全新的書。)生活雜誌(Life Magazine)稱譽約翰.侯爾特為「理性的溫和聲音」(the gentle voice of reason),其提出學習本質的洞見對於今日讀者更是擲地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