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地區,約有因為肌肉骨骼傷病而受到影響。這些傷病的產生會造成工作能力下降或失能,也需要請假休息,增加雇主和醫療負擔。在早期篩檢早期介入的觀念下,希望藉由醫療團隊的專業知識,進行肌肉骨骼傷病之防治,以期建立完整的預防勞工失能策略,節省醫療花費及提升整體工作能力。
研究目的:(一)收集國內外以醫療團隊介入職業肌肉骨骼傷病預防技術及推動的文獻。(二)建構以醫療團隊介入職業肌肉骨骼傷病防治之標準化評估及作業流程。(三)進行不同醫療團隊介入職業肌肉骨骼傷病預防的輔導服務4場次。(四)比較不同醫療團隊職業肌肉骨骼傷病預防的輔導服務前後介入之成效。研究方法及步驟:(一)收集網路資料庫以及紙本參考文獻,歸納統整國內外肌肉骨骼傷病預防技術及推動模式。(二)建構醫療團隊介入職業肌肉骨骼傷病防治之標準化評估及作業流程。(三)至職場執行肌肉骨骼傷病介入(包括肌肉骨骼問題諮詢與衛教、治療師個別化評估、運動指導、正確姿勢指導、工作設備安排建議、簡單自我照護方式等)。(四)於醫療團隊介入職業肌肉骨骼傷病之前後,進行成效評估。
研究結果:(一)統整醫療人員於職場介入肌肉骨骼傷病的相關研究共計34篇,以北歐以及美國的文獻資料為主,介入方法包括傳統物理治療(儀器治療、徒手治療以及治療性運動介入)、體能訓練、工作強化、放鬆運動、生物回饋訓練、人因衛教(姿勢、工作環境調整、手冊衛教)、認知行為改變、疼痛控制、職務再設計等;人員參與則以物理治療師最多。防治策略以第一與第二級最常見,因為第三級之防治策略以復健與復工為主,受傷勞工進行復健之場所,多半在醫療機構,而非職場。(二)參考國內外文獻以及臺灣現行法規,提出醫療團隊介入職業肌肉骨骼傷病防治之模式及作業架構,及相關之標準化物理治療評估流程。並針對三級肌肉骨骼防治策略之介入類型與項目予以定義。(三)完成職場肌肉骨骼傷病介入,共計13場次。總收案人數為職場介入組26位,醫院對照組29位。
受試者的傷病部位以頸部與下背部為主。在接受第一次物理治療後,職場介入組和醫院對照組受試者的痠痛程度均有顯著改善;在自覺整體改善程度上,一次介入即有很多改善的比例以職場介入組52%較多,醫院對照組比例稍低為23%。接受完四次物理治療介入後,兩組的痠痛分數皆顯著下降,達到統計意義;在改善功能和工作能力方面,兩組都顯著提高。但在減輕失能程度方面,只有職場介入組顯著改善,醫院對照組改善程度未達統計差異。四次介入後,自覺整體改善程度為改善很多以上的比例在職場介入組為79%,也較醫院對照組的42%略高,統計達到顯著差異。
研究結論及建議:(一)經過文獻統整,本研究提出醫療團隊介入職業肌肉骨骼傷病防治之模式及針對肌肉骨骼傷病之三級防治策略,研究提出的三級防治策略與流程,在推廣初期,可著重在勞工人數在三百人以上之事業單位,物理治療師也可配合從事勞工健康服務之醫師或護理人員,共同形成職業醫療團隊,一個月一到兩次到臨廠提供健康服務,對職業性肌肉骨骼傷病防治將跨出重要的一步。(二)職場肌肉骨骼傷病早期預防介入在職場介入組與醫院對照組在四次治療後,均可達到一定的成效且在一次治療後,勞工的肌肉骨骼不適症狀也能顯著改善。受試者自覺整體效果上則是公司介入組較醫院對照組較高。因為職場介入組及時治療且著重以衛教方式讓員工了解自己的肌肉骨骼傷病危害因子及自我照顧,當員工能承擔主動控制傷病的責任,則配合工作姿勢與動作的調整有助減緩症狀帶來的影響,相信也能更有效的預防肌肉骨骼傷病惡化。(三)本研究結果呈現肌肉骨骼傷病防治上,物理治療師臨廠服務模式是有效並可行的,建議各公司將職業性肌肉骨骼疾病列入每年例行的特殊健康檢查項目,並可聘請特約物理治療師至其工作場所中提供適時諮詢服務以及各層級之肌肉骨骼傷病預防介入(四)事業單位特約物理治療師,建議後續接受一定時數的臨廠服務醫療團隊教育訓練,本研究建議應開辦職業物理治療師訓練課程,擴大種子人員的培訓,以促進勞工職場健康、預防失能。
研究目的:(一)收集國內外以醫療團隊介入職業肌肉骨骼傷病預防技術及推動的文獻。(二)建構以醫療團隊介入職業肌肉骨骼傷病防治之標準化評估及作業流程。(三)進行不同醫療團隊介入職業肌肉骨骼傷病預防的輔導服務4場次。(四)比較不同醫療團隊職業肌肉骨骼傷病預防的輔導服務前後介入之成效。研究方法及步驟:(一)收集網路資料庫以及紙本參考文獻,歸納統整國內外肌肉骨骼傷病預防技術及推動模式。(二)建構醫療團隊介入職業肌肉骨骼傷病防治之標準化評估及作業流程。(三)至職場執行肌肉骨骼傷病介入(包括肌肉骨骼問題諮詢與衛教、治療師個別化評估、運動指導、正確姿勢指導、工作設備安排建議、簡單自我照護方式等)。(四)於醫療團隊介入職業肌肉骨骼傷病之前後,進行成效評估。
研究結果:(一)統整醫療人員於職場介入肌肉骨骼傷病的相關研究共計34篇,以北歐以及美國的文獻資料為主,介入方法包括傳統物理治療(儀器治療、徒手治療以及治療性運動介入)、體能訓練、工作強化、放鬆運動、生物回饋訓練、人因衛教(姿勢、工作環境調整、手冊衛教)、認知行為改變、疼痛控制、職務再設計等;人員參與則以物理治療師最多。防治策略以第一與第二級最常見,因為第三級之防治策略以復健與復工為主,受傷勞工進行復健之場所,多半在醫療機構,而非職場。(二)參考國內外文獻以及臺灣現行法規,提出醫療團隊介入職業肌肉骨骼傷病防治之模式及作業架構,及相關之標準化物理治療評估流程。並針對三級肌肉骨骼防治策略之介入類型與項目予以定義。(三)完成職場肌肉骨骼傷病介入,共計13場次。總收案人數為職場介入組26位,醫院對照組29位。
受試者的傷病部位以頸部與下背部為主。在接受第一次物理治療後,職場介入組和醫院對照組受試者的痠痛程度均有顯著改善;在自覺整體改善程度上,一次介入即有很多改善的比例以職場介入組52%較多,醫院對照組比例稍低為23%。接受完四次物理治療介入後,兩組的痠痛分數皆顯著下降,達到統計意義;在改善功能和工作能力方面,兩組都顯著提高。但在減輕失能程度方面,只有職場介入組顯著改善,醫院對照組改善程度未達統計差異。四次介入後,自覺整體改善程度為改善很多以上的比例在職場介入組為79%,也較醫院對照組的42%略高,統計達到顯著差異。
研究結論及建議:(一)經過文獻統整,本研究提出醫療團隊介入職業肌肉骨骼傷病防治之模式及針對肌肉骨骼傷病之三級防治策略,研究提出的三級防治策略與流程,在推廣初期,可著重在勞工人數在三百人以上之事業單位,物理治療師也可配合從事勞工健康服務之醫師或護理人員,共同形成職業醫療團隊,一個月一到兩次到臨廠提供健康服務,對職業性肌肉骨骼傷病防治將跨出重要的一步。(二)職場肌肉骨骼傷病早期預防介入在職場介入組與醫院對照組在四次治療後,均可達到一定的成效且在一次治療後,勞工的肌肉骨骼不適症狀也能顯著改善。受試者自覺整體效果上則是公司介入組較醫院對照組較高。因為職場介入組及時治療且著重以衛教方式讓員工了解自己的肌肉骨骼傷病危害因子及自我照顧,當員工能承擔主動控制傷病的責任,則配合工作姿勢與動作的調整有助減緩症狀帶來的影響,相信也能更有效的預防肌肉骨骼傷病惡化。(三)本研究結果呈現肌肉骨骼傷病防治上,物理治療師臨廠服務模式是有效並可行的,建議各公司將職業性肌肉骨骼疾病列入每年例行的特殊健康檢查項目,並可聘請特約物理治療師至其工作場所中提供適時諮詢服務以及各層級之肌肉骨骼傷病預防介入(四)事業單位特約物理治療師,建議後續接受一定時數的臨廠服務醫療團隊教育訓練,本研究建議應開辦職業物理治療師訓練課程,擴大種子人員的培訓,以促進勞工職場健康、預防失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