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的展開原是為了解決黨與社會主義體制所產生的矛盾問題,
但其結果卻演變為對群眾運動進行敵對性的鎮壓。
以「群眾自辦」為革命的方向、「造反有理」、「炮打司令部」為革命的口號,象徵著文化大革命是一個「造反」的時代,但這些造反的潮流卻不盡與毛澤東的意圖相同。本書將焦點放在文革時期扮演核心角色的中央文革小組組長陳伯達身上,以及他與毛主席和造反派的關係。陳伯達做為毛澤東在理念上最親近的同志,但也被指為是造反派的幕後象徵;以陳伯達為象徵性人物,來探討「造反」運動的出現與消滅間所湧現的文革困境與癥結。
但其結果卻演變為對群眾運動進行敵對性的鎮壓。
以「群眾自辦」為革命的方向、「造反有理」、「炮打司令部」為革命的口號,象徵著文化大革命是一個「造反」的時代,但這些造反的潮流卻不盡與毛澤東的意圖相同。本書將焦點放在文革時期扮演核心角色的中央文革小組組長陳伯達身上,以及他與毛主席和造反派的關係。陳伯達做為毛澤東在理念上最親近的同志,但也被指為是造反派的幕後象徵;以陳伯達為象徵性人物,來探討「造反」運動的出現與消滅間所湧現的文革困境與癥結。